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將悲痛放下

2015.11.30 08:20 生活 讀者投稿

陳可辛 (2014)的電影《親愛的》,作品是基於中國的兒童人口販賣真實個案——彭高峰的家庭經歷為藍本。電影中不同人物之間的矛盾帶出來無限的張力,看得令人隱隱作痛。

記得好友懷孕三十多週,臨生產前竟說「捨不得孩子生下來,情願讓孩子在自已的母體內是最安全。他要離開自已的身體,感到莫名的恐懼。」有人說離婚的悲痛,有如將原本「二人成為一體」的生命,粗暴地撕脫,從此不再完整了。而對於失去兒子的母親,又是另一種悲痛,切斷了生命延續般絕望!

尋子成了使命

電影中的一群父母,在失去子女那一刻開始,尋找失蹤兒變成了沒法割捨的使命;打聽、打聽、再打聽變成生了活中強逼的行為。街上每個兒童的身影、每段人口販賣的消息,觸動了每個家長的神經;濃濃的渴望郤招來無數的欺詐!然而,每個欺詐又帶來一點點希望!這些家長對失蹤的子女無限的歉意,很抗拒再次懷孕,認為是對失蹤兒的一種背叛。就這樣,每個家庭掉進了無法掙脫的深淵。

電影中,這群家長組成了互助的組織,在尋子的旅程中互相扶持。只是這群人在心理上非常失衡,當主角彭高峰尋回兒子時,其他人的心情是既喜且悲。互助組織的發起人說:「我尋找兒子六年了,為什麼是你尋回了兒子,卻不是我!」生命的荒誕莫過於此——人無論如何付出,並不保証可以將悲劇改寫!

一日,組織發起人的妻子懷孕了,根據國內的生育規定只有獨生子女死亡,另一個新生兒才有合法的地位。這對父母,在百般不情願意下,非常無奈地與執法的機構申請獨生兒的死亡証。當父親在同路人面前宣告這個「喜訊」時,眾人鴉雀無聲,這父親向眾人連連抱歉在聚會中引退了。接著,他痛哭一場,像是表現萬般難捨的,算是向失去的兒子和尋子的旅程告別吧!

痛哭一場告別悲傷

悲痛是一種最難勸服的情感,我有一位男性朋友,新婚不到三個月,在一次交通意外中,目睹妻子被貨車壓死了。之後,十多個年頭,每個星期他都帶著花去到墓前探望妻子,風雨無間,後來我和他失去了聯絡。我丈夫說如果自已的親生兒不見了,他會沒法活下去!真的,這樣的悲痛可以有多大,我們應該要為此悲痛多久呢?誰能灑脱地考量它?但電影告訢我們,孩子被拐時年紀太小,父母雖然在拼命尋找的同時,孩子在另一個空間已經忘記了他們,慰然地過著另一種生活。父母這種無止境的悲痛又變得何等的荒謬!

或許,我們只能承認,努力過仍沒法改變「失去」的局面,似乎好好地痛哭一場,向悲傷告別是唯一的選擇!

作者:鍾慕蘭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美國註冊的RDI顧問 (自閉症)。從事多年自閉症學童的訓練,並家庭顧問工作,能深入了解發展障學童的困難和潛能,並家庭所面對的危機和出路。

圖:《親愛的》劇照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