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談文學,想看看香港老中年的黃絲鐵粉從何而來?
生活在香港,有時會不明白,為何不斷在民族復興、改善民生方面做實事,而且做出成績的中國政府,會被反對派天天嚷著要「結束一黨專政」。對於因扶貧攻堅而受惠的老百姓來說,「結束一黨專政」?真係睬你都傻啦(搭理你都是傻子)。這種騙人的口號,只在香港叫得響亮。
原因?香港社會自1990年代下半葉就有壹傳媒反智洗腦,令兩三代青年報廢。然而,盲目反共的不只是年青人,實事求是,還包括老中年。50多歲或以上那群仇共鐵粉的賬,仍得算到美國人頭上。
在地反共人際網絡 今仍繼續滲透社會
美國的意識形態滲透,早在上世紀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便在香港扎根。
2015年1月,台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王梅香寫了一份論文,題為《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9-1962)》,論文「主要透過剖析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作品,闡述美國權力的特質。美國權力對於台港文壇的介入主要透過美援文藝體制,藉由『國家-私營網絡』和『在地人際網絡』的運作邏輯,以文學翻譯、文學改寫和共同創作等方式生產文學作品,具體影響台港的文學翻譯、文學創作和文學教育,創造一個台港的、東南亞的和自由世界的反共共同體,使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場域,朝向有利於美方反共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方向。」
上述引文如果在佔中前摘引,大家可能沒多大感覺,彷彿跟當前的、我們的生活關係不大。可是,今時今日,且想想佔中前後如雨後春筍、把佔中和反政府議題浪漫美化的「黃書」;以及甚麼電影《十年》、紀錄片《消失的檔案》等等,引文內描述的情況便很切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援滲透,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繼續。只是,它以更複雜的形式存在。例如,滲透或已及於香港政府內部,乃至演藝類型的高尚學府。已知的兩名演藝學院前高層及教學者,都在佔中擔當重要角色。當中舒琪,更是香港眾志的創立人之一。
真希望《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9-1962)》能以書的形式在港台出版。以下用張愛玲做例子,看看美國人的出手有多寬綽。
小說翻譯費 相當官校教師幾十年人工
張愛玲在香港生活那陣子,寫電影劇本和翻譯是她的主要收入來源。1953年,張愛玲翻譯陳紀瀅的長篇小說《荻村傳》。《荻村傳》於1950年開始在《自由中國》連載,是一部典型至成招牌的反共小說,全書約13萬字。張愛玲翻譯這本小說我是知道的,卻不知道原來還包括「文學改寫」(
可按此看王梅香論文頁201的章節 )。簡言之,原小說太硬,美國人高手,「真懂」政治洗腦;於是找來的張愛玲不光是英譯,還包括改寫。張愛玲從小說作者的眼光,把原小說太硬的背景交代等壓縮,集中力度使小說角色更加人性化、立體化。因此,張愛玲的翻譯,在關鍵時刻是意譯,令《荻村傳》成為經典級的反共小說。
依論文考據,張愛玲《荻村傳》的翻譯費由駐港美國新聞處埋單。費用於當時是天價——一萬多美金。當年一萬美金折合大概六萬多港元。據王梅香《論文》考證,當時一名官校教師,即是相對優厚的公務員待遇,月薪約300港元。私校教師當然不是這個數目。林行止也讀了這篇論文,他在引介論文的文章內多加了一例。老香港林行止說,上世紀50年代末堅尼地城一家鞋廠的打雜,包食住月薪也只是30港元。「包食住」於當年不是好東西,等於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左右,不分晝夜,所以才包管了你的食住。對比之下,便知道美國新聞處發出的酬勞何等優厚。一個長期為美國新聞處工作的人,在香港可以躋身當年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看過侶倫的《窮巷》就知道戰後的香港有多窮。美國新聞處出動厚酬,重賞之下,被選中的作家會捨得不接招嗎?
一帶一路VS美援搞分離=正邪分明
剛才說的是中文小說的英譯,針對香港,美國新聞處背後操縱一家虹霓出版社,出版只賣三毫幾子的《小說報》,報內刊登的全是軟性、包裝及隱藏得很好的仇共小說。《小說報》售價雖然便宜,但稿費相當高,投稿者不絕。
因此,別說就近的兩三代青年人了,就說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他們被洗的腦會少嗎?老中年有仇共鐵粉,跟美國上世紀便在香港播種灌溉有關。
幸而天祐中華,今天的習大大班子已經開一帶一路的國際級會議了,造福發展中國家及一眾後進工業國。而此時的美國仍然美援天下走,不是提供武器讓別人國家打內戰,就是支持一地的反對派,讓他們去搞分離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
中國與美國,兩個政府對比,只要心存公道,不難判斷誰在做好事,誰在做大壞事。
原圖:文匯報
http://news.wenweipo.com/2016/12/24/IN1612240024.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