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份,香港蘇富比以港幣二億八仟一百二十四萬成交了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哄動了收藏界。讓人不禁聯想起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故宮景仁宮內展出的「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孫瀛洲先生是文博界泰斗,現在的故宮瓷器專家,都是他的徒子徒孫。他捐獻的三仟多件文物,其中二千餘件是陶瓷,這展覽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成化鬥彩三秋杯」,為目前所知世上碩果僅存的一對,據專家估計,其金錢價值可能達十億美元。
成化鬥彩釉色,最為人知者是「姹紫」,「雞缸杯」、「三秋杯」上都出現這個釉色,本來「姹紫」一般理解為嬌豔的紫色,但實際上卻是色如豬肝,乾澀無光。孫瀛洲先生説:「它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所以稱為差紫,可以肯定地說,凡帶差紫色的成彩絕為真品」。 文物界、收藏界將此話奉為圭臬,認定「姹紫」是成化獨有,後世難仿。但這個「差紫」,又是甚樣形成的呢?大眾藏友都不去深究了。 原來成化鬥彩,除鈷料青花是高溫燒製外,其他黃、綠、褐、紅、紫等皆為低溫釉。其中紫釉,「真紫」見者不多,坊間每以深淺不同之赭、褐、棕為「姹紫」。但其實成化鬥彩,亦有真紫色,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之「成化鬥彩葡萄盃」的紫色葡萄紋樣;珠山1978年出土的「成窰鴨形香薰」的紫色底座及「葡萄紋蓋盒」的紫色葡萄紋,皆嬌嫩欲滴,活色生香,似「真紫」多於「姹紫」。紫彩含錳,要用氧化焰氣氛燒製,方呈紫色,但在還原氣氛下則呈褐色,或因釉藥、火候、氣氛、時間、天氣等有異,則呈現不同程度之褐、棕、赭、甚至紫。而黃、綠彩一般含鐵,紅色含銅,褐色含錳,全部皆可用還原焰燒成,如要刻意中途改變用氧化焰燒真紫效果,五百年前之技術,恐有一定難度,只好求禇幸運,或聽天由命。 此亦印證了孫瀛洲先生「它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的結論,但這種色疵,偶然也會呈現紫色的效果;不比今日銅綠、銻黃、鐵紅、錳紫,可全用自動調節氧化焰氣爐燒成。由是觀之,坊間每以為只有深淺不同之赭、褐、棕的「姹紫」而無「真紫」,良有以也。 圖:由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