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選舉如何成為民主?皇權人授——君王專政

2018.09.10 17:42 時事 林放之

皇權(統治權)由誰所賜? 現代人一般會說是「皇權人授」,通過全民投票選舉由人民所賜。但這想法從19世紀末才開始有,因為大部分人民不識字,無法投票。到1820年全球只有12%人識字,到1900年才剛過20%。識字率集中在發達的歐美國家。即使如此,1840年,當時發展最先進的英國還有三分之一新郎和二分之一新娘因不識字而無法在結婚證書上簽字。在識字率低的時代,就算有一人一票,大量文盲拿著選票也不會投票,選舉無法體現民主。到19世紀末,西歐和美國的人民識字率因教育普及而提升,選舉才開始被認為算是民主。教育識字率普及的背後是財富。選舉制度的發展也跟財富有關聯。例如,美國革命至1828年之前,美國只讓擁有地產的白種男人有投票權,而當時投票人數佔全國人口不到5%。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投票人數佔全國人口不到20%。美國到1965年平權運動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投票。英國的議會選舉最初只限貴族。在1832、1867、1884年進行選舉改革,逐步增加選民至81萬、200萬和400萬,佔當時全國人口約3%、10%、20%。當英國教育普及,英國到1918年才實現意義上的全民選舉。

選舉制度發展關聯財富

提及民主哲學,一般人推崇17至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哲學家們,如約翰洛克、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提倡「皇權人授」、皇權受制約等思想。但是,研讀哲學需要考慮作者所處的時間、空間和個人經歷,而這些考慮卻恰恰是經常被人們忽略的。正因為20世紀前大部分人因不識字而無法投票,當時哲學家們所提倡的「皇權人授」並非指全民選舉,而是戰爭或革命決定誰人統治,或是少數精英壟斷的選舉。 「皇權人授」的概念,最初用作支持專制君主的統治。君王們以「皇權人授」哲學思想實行專制統治。與此同時,延續中世紀的鬥爭,貴族們希望奪取統治權,也鼓吹「皇權人授」,他們說的「人授」也自然是指自己的精英階層。 即使「皇權人授」最初不涉及投票選舉,從「皇權神授」到「皇權人授」已經是一大進步。這種進步不是因為歐洲人突然變聰明了,而是因為「神權」變弱,天主教被基督教所取代,但基督教沒有教廷的強勢;在天主教國家,神權則被置於皇權之下。同時,失去「神權民主」統治合理性的君王,需要一套新政治理論支持其統治。在這大環境下,17至18世紀催生新政治哲學思想。 17世紀初英國,蘇格蘭王詹姆士一世在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繼任英格蘭王,促成英蘇統一。雖然英格蘭和蘇格蘭同屬基督教,但兩國戰爭近500年,家仇國恨不易解。1625年,詹姆士的兒子查理一世繼承英王。當時,「皇權神授」思想,至少在君王心中,依然根深蒂固。查理一世認為「主佑我王」(英國國歌首句),以為貴族和人民必然跟從英王,遂試圖將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議會和教會三合一,統一三地法律和宗教,卻在1639年引爆英國內戰:先由蘇格蘭宗教領袖反對加入英國聖公會,後來引爆愛爾蘭天主教徒和英格蘭貴族們的反抗。1649年,查理一世戰敗被砍殺。他兒子查理二世逃亡去法國避難。

政府是人民組成的巨獸

13世紀,約翰王和亨利三世也被貴族打得很慘,但幸好「主佑我王」,有天主教教廷神權支持,貴族們不敢推翻皇帝,才能成功在軍事劣勢中尋求和解,簽訂《大憲章》,保有皇位。但自亨利八世推翻神權,天主教早已被聖公會取代,君王再沒有「神權民主」的光環,教廷不會保護君王,貴族們可自行廢立君王。瑪麗一世被推翻,尚可用「神權民主」解釋:英格蘭人民信奉基督教,反對天主教,所以天主教女王被人民推翻。但是,查理一世也信奉基督教,不是「皇權神授」嗎?為什麼英王也會被貴族們推翻處決? 上述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查理二世發問,但查理的太傅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1651年出版《利維坦》(Leviathan),對英王的遭遇以及近百年來歐洲亂局提出解釋。 《利維坦》此詞源自聖經舊約,指海怪。霍布斯認為,國家政府是由人民組成的巨獸。霍布斯的《利維坦》開創了多個現代政治哲學思維:
天賦人權:人們擁有自由意志,以自身的力量去保護自身安全和利益。但霍布斯認為,這種「天賦人權」的個人自由會導致暴力,使人們像動物般互相獵殺,以搶奪他人財產和生命保護自己,使社會處於混沌。混沌的社會令人們對暴力死亡產生恐懼,與「天賦人權」產生思想衝撞,最終發展成建立國家政府。國家政府的存在,正是源自於人民對安全的需求,建立穩定社會和抵禦外來威脅。 社會契約:當人民決定建立國家,國家與人民之間存在無形的社會契約。人民放棄部分自由,聽從國家政府管治,換取國家保護人民安全。 皇權人授:國家政府之所以存在,因為大眾都承認政府的統治權,人民授予政府權力去保護人民安全。由於國家政府由人民授權,國家政府的行動是為了保護人民和社會安全。若國家政府已保護人民安全,人民不應輕易推翻政府,因為推翻國家政府將令社會回歸混沌原始。人民懲罰或處死統治者,都是不義的。 統一意志:霍布斯認為,最好的狀態國家政府和人民有統一的意志,才能做好保護人民的職責。例如,國家人民信奉同一宗教,有同一價值觀。他明確反對三權分立,因為三權分立會導致政府行動不一致。若言論自由國家政府統治有害,霍布斯認為要加以禁止對國家有害的言論。 政治體制分類:對霍布斯來說,國家政府體系只有三種:君王統治(Monarchy)、貴族統治(Aristocracy)和民主統治(Democracy)。君王統治是一人統治,他的繼承權是有能者居之。「貴族統治」所指的是議會統治,貴族通過進入議會,操控國家發展。「民主統治」是古希臘雅典的全民直接參與議會。若以此分類,現在的代議制選舉制度,更類似於霍布斯所說的「貴族統治」。 專制主義(Absolutism):霍布斯認為君王統治是最佳的統治方法。他的邏輯是:每個人都有私心,越多人參與統治,越容易利用公共資源去滿足自己的私心。在「貴族統治」或「民主統治」下,人們為自身有各種私心互相鬥爭,忽略國家政府及社會的整體利益,導致國家政府未能作出適當的行動去保護人民,最終國家崩潰。在君王統治下,君王的個人興亡與國家興亡系於一身。國家亡則君王亡。君王的私心是自己的生存,因此君王會想盡辦法讓國家興盛繁榮以保存自己的榮華富貴。
先別論霍布斯是否完全正確,《利維坦》絕對是現代政治哲學的經典。它開啟了皇權人授、天賦人權、社會契約、政治體制優劣等重要政治哲學概念,後來的政治哲學家們也是圍繞這幾個概念進行探討和辯論。霍布斯的皇權人授和君王統治的論述成為18世紀專制主義的哲學根據。他的統一意志論述影響19世紀民族主義、20世紀獨裁主義,甚至現代的文化衝突論。

光榮革命體現皇權人授

《利維坦》出版後不久,17世紀後期英國的發展正如霍布斯理論所講:推翻國家政府的結果就是混沌。英王被推翻後的英國共和國(Commonwealth)充滿血腥和獨裁。軍事領袖克倫威爾(Cromwell)被議會推舉成為「護國公」。克倫威爾先後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期間屠殺和餓死60萬愛爾蘭人,佔愛爾蘭人口45%。他在1653年派兵將反對派趕出英格蘭議會,成為獨裁政權。 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傳位給他兒子。議會派趁機推翻克倫威爾政權。為避免國家再次陷入內亂混沌,議會迎接查理二世回國。查理二世回國後對過往叛亂既往不咎,又實行多項利民政策,經濟得以復甦。由於他的善政和喜歡開派對,他被英國貴族和人民擁戴,被尊稱為「歡樂王」。查理二世真正做到霍布斯的「皇權人授」和「君王統治」的典例。 1688年,英國再次出現「皇權人授」。查理二世無子,死後傳位給弟弟詹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是天主教徒,引起英國人不滿。英國貴族擁立基督教的瑪麗二世,以及其夫君荷蘭王威廉三世。威廉三世自視為基督教徒的保護者,對抗天主教法國的路易十四侵略。他的威望吸引同屬基督教的英國貴族,請求威廉三世派兵打倒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荷蘭王派兵2萬進軍倫敦,兵不血刃奪取王位,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英國改法律,禁止天主教徒成為英王、國會議員和參與投票。光榮革命體現霍布斯的「皇權人授」和「統一意志」。 霍布斯推崇的皇權人授和君王統治,成為17至18世紀的主導政治哲學思想。法國皇帝路易十四統治的72年間,法國進入軍事經濟文化最強盛的時期。在內成功鎮壓貴族投石黨叛亂,對外東征西討,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君王。1667年,路易十四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君王建立中央警察編制保障社區安全,成為現代警察的典範。他認為,自己擊敗貴族叛亂,保護人民;他得到人民擁戴,才贏得叛亂和戰爭,屬於「皇權人授」的體現。路易十四名句「朕即國家」(l’etat, c’est moi),從現代人眼中,是專制主義的代表,國家一切都屬於君王;但如果從當時霍布斯所提倡的主流政治概念「君王統治乃最好體制」看上去,路易十四這句話正對應霍布斯推崇的君王統治:只有君王與國家利益合一,君王出於對保護自己生命和財產的私心,自然努力讓國家繁榮倡盛。 18世紀普魯斯王菲德烈二世被稱為「開明專制君王」的典範。他在位期間,改革軍事制度、文官制度和法律制度,容許平民參政,任人唯才,為他贏得開明專制君王的稱譽。他的軍事戰術能力令普魯士一躍成為18世紀強國,為日後普魯士統一德國打好基礎。雖然普魯士王菲德烈二世貴為君王,但他自稱為「國家首席僕人」。這句話明顯受到霍布斯的「皇權人授」的思想影響,著重拓展民心。

貴族爭權 創另一理論

在霍布斯的政治論述下,君王從自以為「皇權神授」,君王利用「神權民主」確保自己統治地位,到17世紀中期後的「皇權人授」。君王不再單純以為「天佑吾王」,而是保護人民安全、維持社會秩序和繁榮為政府的首要任務,而最能做到此目的是君王的專制統治。君王只有保護人民,才保持君王的政權合法性。現在被視為「民主」要素的「皇權人授」,這概念在17世紀時候出現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擁護君王的專制統治。 然而,中世紀時期的君王和貴族的鬥爭一直存在,即使進入君王專制,鬥爭仍然繼續。面對君王以「皇權人授」理論鞏固自己的統治權,貴族也弄一套貴族版的「皇權人授」理論。 原圖︰HKG報、The Royal Famil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royalfamily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