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中的「補水」,並非港人所認識的工人因加班而補發增薪;而是指瓷器胎體成形利坯後,因坯面有灰塵或刀痕,工匠用毛筆蘸水擦凈、修平,此為之「補水」工序。
凡因拉坯成形後的坯體,經乾燥和利坯之後,均需逐個補水。因為手工拉坯產品,經利坯之後,坯面常有細孔和細小刀痕,並附著坯粉和灰塵,如果直接施釉,燒製過程中,極容易導致成器有麻點、針孔、縮釉等釉疵。 補水一方面可使坯面更加平整,消除利坯痕跡,除去吸附在坯面上的坯屑、粉塵等雜物,減少產生釉面缺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過補水程序,發現坯體中隱藏的氣孔和因揉泥時混在濕泥料中的硬泥團,所謂「死泥」,加以清除修復,減少廢品,提高成品率。 一般於補水前先清掃坯胎,吹淨坯體內、外的灰塵、雜質,再用特製的補水筆蘸清水刷抹。補水用水應清潔,並經常換水,以防水中沾有油漬、污物、雜質等,避免不必要成器瑕疪。 補水工具必備的當然有水盆或水缸;而補水筆,筆桿尖頭是用於挑挖坯體上的死泥和氣孔的。補水盆邊需有一塊木條,上放與補水坯件一致的泥料,用於填補所挖坯體的小空隙。將補水筆在水中洗淨泥塵後,用手壓去多餘的水分,按順序塗抹坯體。然後旋轉坯體用補水筆順瓶口由上往下補水,再將坯體托於手中,用補水筆旋圈於坯體收腹處補水,再給瓶底補水,如遇氣泡,挑開並填上新泥壓平。 至於瓶內,則將水適量舀入瓶中,一手扶住坯口或肩部,另一手置於坯足底,用手晃動坯體,帶動瓶內的水在瓶內旋轉使之均勻覆蓋整個內壁,並迅速翻轉將水倒出,給瓶內補水的方法,行內稱之為蕩水。 在補水和修復工序完成晾乾後,始可進行上釉或畫花工藝。補水工藝是陶瓷專家少談及的,所以特別與瓷友談談。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景德鎮補水示範)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