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紅釉,天下無雙,之後歷朝均無法仿製一式一樣者,只有到了康熙,才有一個可以媲美宣德紅釉的品種,就是豇豆紅。 陶瓷界一直口耳相傳,都傳説宣德紅釉,以紅寶石入釉,所以呈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但是紅寶石 (Ruby) 的摩式硬度 (Mohs scale) 為 9 (鑽石則為10) ;主要成分是氧化鋁 (Aluminum Oxide) ,而紅色則來自鉻 (Chromium) ,所以其化學式為Al2O3:Cr;熔點 (Melting point) 為2050 ℃;溶解性(Solubility) 為不可熔解。雖然其化學成份與釉藥類似,但在古代如用紅寶入釉,則必先要解决如何把硬度9的礦石研磨成粉入釉;而紅寶的溶解性是零,所以也不能希望先溶解再入釉;因為高温燒瓷一般用+/-1300 ℃,所以其次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可以用1300 ℃來熔融 2050 ℃熔點的紅寶呈色。是故紅釉以紅寶石製釉藥一說,不是事實,是瓷友心底既欣賞又佩服的讚美詞而已。
豇豆紅釉,乃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間,江西巡撫郎廷極任御窰廠督陶官在仿燒明代永、宣的紅釉瓷器之時,除燒製出「郎窯紅」、「霽紅」外、並成功燒製出此高溫銅紅釉新品種,因成器呈色似豇豆之紫韻矝紅,故名「豇豆紅」。 所謂「豇豆」者,短豇豆就是眉豆,長豇豆就是豆角,二種都不紅。而豇豆紅色者就是紅豇豆,也叫紅芸豆,其籽實就是紅豆,學名叫做「Vigna Angularis」,俗稱「 Red Cowpea」,在我國黄河流域一帶及南方盛產。 豇豆紅瓷器的用吹釉方法上釉,所以又稱「吹紅」。其法乃是以細竹管蒙細紗布蘸釉汁吹上器物坯體,須吹數十層,而每層極薄,工藝極其細緻精巧;但當然今日已改用吹壺了。高溫銅紅釉之化學性質最為敏感,在氧化焰中呈綠色,還原焰中則呈紅色,故掌握窰溫與氣氛頗為複雜,導致這種釉色在紅綠之間呈色變化很大:亦是色釉中最難燒成的品種。其釉面幽深清亮,時或粉紅中有深紅,或深紅過度為淺紅;或局部泛淺黃、淺綠,或釉面暈散泛綠苔。總之紅中有紫,紫裡帶翠,翠亦蘊翡,綠水紅霞,變幻莫測。 按其呈色,世有同稱謂,其釉色如通體一色,鮮豔明快者,謂之大紅袍;略次者,色如豇豆,呈色深淺不等,或帶綠苔,謂之美人醉;色調較淺者為孩兒臉等或桃花片等;又紅中帶綠者為苔點綠;次者灰而色暗者謂之鼠皮;再次者釉色呈灰黑不勻者為驢肝馬肺。傳世品以小件為主,形狀則多樣,有柳葉尊、太白尊、萊菔尊、蘋果尊、茶碗、茶盞、印盒、筆架、水盂、筆洗、菊瓣瓶、花觚等。所見瓷品高度甚少超過八、九英吋。但我年前在國內一家文物公司嘗見一豇豆紅花觚大器,輕靈秀美,柔和悅目,有若三月桃花,豇豆紅絕少能燒造出如此成功之大器,我見之也為之傾倒。 其中康熙本朝的柳葉尊,最為特別,尊本身長尖窄如柳葉,尊底直徑一般只有半吋上下,不能穩固地立於平面,所以燒製時一併同時燒製圓形空心底座,柳葉尊底部兩三吋處露胎無釉,便於與底座契合,方可立於桌面。附原裝底座的柳葉尊,康熙一朝獨有,康熙以後歷朝不見有柳葉尊同時燒製底座者,所見多另以象牙、紫檀等貴重材質另配底座。 豇豆紅因燒製難度極大,康熙晚期才創燒,燒製時期間極短,雖然雍正、乾隆都有燒造,但呈色不復康熙風采。康熙傳世品,部分早年流散到國外,而今各國著名的博物館都有收藏;今日市場所見,多為清末及民國仿品。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康熙豇豆紅水丞)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