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簡稱:報告),筆者對此表示表示支持及歡迎,新一份施政報告涉及不少筆者長期跟進的社會福利範疇,可謂利用「小改變」,做到「大改善」。報告中銀髮經濟及福利領域的相關政策建議,筆者有以下具體看法。
在發展銀髮經濟配合社區安老方面。政府去年報告宣布成立銀髮經濟工作組,為推動銀髮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今年報告中,政府再宣布設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相信通過統籌、整合各個範疇的政策措施,能為香港覓得應對人口老化的出路,同時助力銀髮經濟發展。此外,為豐富置業階梯,當局推出房委會資助出售單位「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容許年滿60歲並持有單位10年或以上的業主,在第二市場出售該單位後無須補價,再購買一個面積較小或位置較偏遠的單位。此舉可讓長者獲得額外現金作生活費,同時騰出市區或較大單位,供有需要的家庭申請。
筆者認為,此舉亦有助推動銀髮經濟發展。「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為長者提供多一個住屋選擇,這點值得肯定,原因是這些長者可能已積累一定資產,透過有關措施可將長者的固定資產轉化為現金流,釋放長者消費能力的同時,亦可以讓這些長者繼續成為業主。然而,一方面,長者對於醫療康養配套有或多或少的需求,當局在鼓勵他們搬遷時,應同時提供相應誘因,例如興建更多類似房協長者屋的居所,打造集醫療服務與照顧支持於一身的安樂窩,讓長者能安享晚年;另一方面,第二市場的單位能否真正滿足長者需求、單位供應量究竟有多少,目前此計劃相信仍處於政府初步構思階段,期望當局能盡快提供更多相關資料讓公眾參考。
至於優化大灣區養老安排方面。報告提出多項安老措施,筆者特別感謝政府推出「廣東及福建省養老長者可直接從內地指定銀行帳戶領取津貼」及「年底前推出試驗計劃」的相關安排,認為這標誌着政府終於落實完善現金福利過河。惟留意到部分長者可能在內地其他省份居住,因此期望日後能將有關措施推廣至內地更多省市;同時建議政府「多做半步」,例如筆者擔心內地部分銀行可能設有最低存款要求,若賬戶餘額未達標,則會扣取相關費用。建議政府可和相關銀行協商予以免除。此外,筆者亦歡迎政府持續推進「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將計劃覆蓋範圍從原有的6個城市15家院舍,擴展至8個城市24家,進一步涵蓋大灣區更多城市,讓跨境安老的長者有更多選擇。
另外,筆者曾接獲領取傷殘津貼長者的求助個案,指部分長者雖響應政府跨境安老政策赴內地居住養老,卻因離港期限限制而被扣回津貼。因此,筆者期望當局放寬領取傷殘津貼長者的離港限制,讓相關長者能無後顧之憂地在內地安老;與此同時,筆者亦期望當局進一步加強醫養結合措施,讓更多在內地安老的長者能獲得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在加強院舍照顧服務方面。筆者歡迎報告提出加強院舍照顧服務名額(第259段),包括增加約700個新建資助安老宿位。增加1000張「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劵」至總數7000張,另外,報告並提出多項增加殘疾人士康復服務(第263段)包括增加宿位等。筆者期望當局盡快落實,並適時透過引入樂齡科技,更新復康設施,使高齡殘疾人士更為適用。
最後支援照顧者方面。筆者對報告提出的多項支援照顧者措施表示歡迎,當中政府將預留每年5億元的經常性開支,以推出更多支援照顧者的措施,加大力度協助照顧者。此舉充分體現行政長官及政府團隊對照顧者群體的重視與關懷,對照顧者來說是一個喜訊,對政府來說是入咗一球靚波。若政府能夠在此基礎上梅開二度,入多球,善用該筆每年5億元的經常開支,落實更精準到位的措施,例如響應社會訴求,成立18區支援照顧者中心,相信將為照顧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至於其他一系列加強支援照顧者的措施包括,建立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整合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與社會福利署(社署)的數據,以識別較缺乏社區支援的高風險護老者,並為300戶高風險住戶安裝智能意外偵測系統等。上述措施均有助支援照顧者,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筆者感謝政府接納其提出的「建立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建議,並加快推動相關措施的落實。相信透過跨部門平台,將更易辨識高風險照顧者,進而加強針對性支援,減少「照顧者悲歌」的出現。
對於當局安裝智能意外偵測系統、優化現有照顧者資訊網的AI聊天機械人功能,均屬樂齡科技的具體應用。筆者期望此乃起步之始,未來能進一步增加應用規模,令普及化的樂齡科技更切合居家安老長者的需求。
總體而言,今次施政報告在銀髮經濟與福利領域的政策雖多為「小改變」,但只要抓實落細、持續優化,必能匯聚成民生福祉的「大改善」。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www.stheadline.com/politics/3460429/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