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私校崇正中學被踢爆與深圳教育機構合作,涉嫌「借殼」協助其辦學,招收內地學生,引發極大關注。事件今天(9月5日)近來終極進展:教育局表示,由於崇正中學管理情況極不理想,該校在2024至2025學年亦已無實際運作,故此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學校註冊。一紙公文,為這所名存實亡的中學畫上句號。
教育局認為,崇正中學現任校董會未能妥善履行管治學校之責,校董之間存在嚴重分歧,而且有多宗關於崇正中學的辦學團體的司法訴訟正在進行。校董的糾紛已經嚴重影響學校日常管理和運作,情況並不理想。
教育局又指,8月13日發信通知該校校監,表示正考慮按《教育條例》取消該校的註冊。教育局隨後收到該校校董的申述,惟並無切實處理學校停辦和管理等根本問題,當局經過詳細考慮後,決定取消崇正中學的學校註冊。
事件源起於內地的「摘星教育」宣傳與崇正中學「合作」,聲稱在深圳設立「校區」,可讓內地學生以「學校考生」身份報考香港DSE,更收取高達19萬港元一年的學費,超出現行標準逾五倍。此舉瞬即引爆社會譁然——以跨境「合作」之名,行「賣位」之實,不僅踐踏教育公平,更將教育貶為明碼標價的商品。
早於8月初,教育局已因校方管理不善,暫停崇正中學的營辦資格。惟其後校方申述空泛,未能回應停辦與管治的根本問題,終迎來被取消注冊的結局。事實上,崇正中學被踢爆三年無校長、校內權力傾軋不斷,辦學團體崇正總會更被指早已失控,甚至捲入價值5億港元的物業利益糾紛。坊間一般相信,該校管治千瘡百孔,為「借殼辦學」提供了可乘之機。
教育固然要以學生福祉為先,但若辦學團體辦學不力,早已將教學視為一盤生意,將校舍當作資產,將學位化作商品,當局豈能袖手旁觀?此等行徑,不僅誤人子弟,更動搖社會對教育制度的信任根基。面對如此無恥的功利算計,溫情勸導只會助長貪婪。唯有像今次一樣,以雷霆手段震懾歪風,方能以儆效尤。
事件不應只是個案的終結,更應成為當局查找教育界問題的起點,否則,類以的例子日後將會重現。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