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快樂!筆者謹祝國家76周年國慶生日快樂,也希望HKG報的廣大讀者可以一起分享國家富強的快樂!
當讀者朋友準備享受國慶加中秋的快樂假期,或者已經忘記一個星期前,被稱為怪物級颱風的「樺加沙」橫掃南中國,廣東、香港和台灣地區同時受災,卻因為各地政府的管治風格不同,當大灣區市民已經恢復正常生活,甚至把握黃金周快樂出遊的同時,台灣地區仍在天災善後過程中,而且問題越變越複雜。
風和日麗時,市民未必感受到政府管治水平的好與壞,但無情的天災面前,就成為檢驗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最客觀標準。香港同台灣的分別,其實就是務實政治同表演政治的本質區別。
香港大步跨過颱風的考驗,並不是「樺加沙」對香港特別溫柔,事實上香港因為「樺加沙」掛起今年內第二次的十號風球,可見破壞力驚人;而是特區政府務實地做出超前部署,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迅速啟動動員、應變機制,統籌不同部門通力合作,教育局提早宣布所有學校停課兩日,所有臨時收容中心在颱風之前已經全面投入運作。針對大埔林村河、鯉魚門等水浸黑點,相關部門放置了臨時擋水壩同大量沙包,渠務署又配置了200隊應變隊伍,在高風險區投入多部排水機械人。
從預警、防災到善後、復原,全面準備及廣泛部署,凝聚社會共識,也得到大部分市民的配合,所以香港市民在颱風期間可以休閒放假,電力、供水和網路基本生活保障維持穩定。
城市遭受颱風破壞的程度也降至最低,風暴過後,關愛隊也在社區提供協助,令到香港社會迅速恢復正常。當我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的時候,也應該知道幫助市民抵禦風雨的是一個強而有力、高效負責的政府。香港的由至及興更加需要國家對特區的堅定支持。
相比之下,台灣花蓮的災情要慘重得多。「樺加沙」除了令台灣多個城市水浸,9月23日,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一座巨型堰塞湖因颱風帶來的豪雨而出現溢流,洪水夾雜泥石流瞬間傾瀉而下,衝擊下游光復鄉、鳳林鎮等地,至今已經造成至少18人死亡、139人受傷、仍有6人失聯的嚴重悲劇。
同樣的天災,台灣同香港的結果形成鮮明對比。花蓮的嚴重災情暴露了民進黨政府在公共管理上的缺失,不客氣地說,可以說是人禍加劇天災的悲劇。因為政府缺乏危機預警意識,缺乏疏散行動的執行力有關。今次發生意外的堰塞湖早在7月「韋帕」颱風期間就已形成,8月份颱風「楊柳」侵襲台灣,當地天文台已經警告有高度風險,呼籲下游7個村落要準備疏散。但當時未發生險情,政府繼續嘆慢板,錯過了排除風險的最佳時機。
災難前夕的疏散工作存在嚴重漏洞也受到台灣傳媒嚴厲批評,雖然當地縣政府設立三處疏散中心,但竟然沒有強制執行撤退行動,僅僅發出「呼籲」,希望市民自動前往疏散中心避險,由於疏散「非強制性」,導致許多居民未及時離開家園,最少14位死者來自疏散地區。同樣是面對天災,廣東選擇強制撤離189萬人。
更甚的是,「樺加沙」的颱風尾竟在台灣政壇演變成一場政治攻防戰。執政民進黨透過傳媒將責任推給國民黨,批評國民黨立委傅崑萁長期執政花蓮,過往沒有做好基建工作是導致今次意外的主因。傅崐萁就反駁,質疑政府為何及早用「爆破」手法將堰塞湖分流以避免災情,雙方各執一詞,展開政治攻防戰。
一場颱風,兩種不同的治理模式——務實高效的公共管理與流於表面的政治表演,令當地民眾感受到不一樣的生活品質。無論是香港落實的愛國者治港、台灣所標榜的民主選舉,哪一樣更好,其實市民經歷過就會心中有數。
原圖:大公文匯
https://www.tkww.hk/a/202509/24/AP68d3377ee4b0f2e74395a87c.html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