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黃金周,香港迎來了不少內地旅客,市區人流可觀,旅遊氣氛看似熱絡。然而,數字背後的質感如何?旅客真正記住的是什麼?是一頓美味的餐食、一次貼心的服務,還是一張冷漠的臉孔、一句機械化的「歡迎光臨」?當內地「雞排哥」李俊永憑藉真誠與幽默紅遍網絡,甚至帶動景德鎮的旅遊熱潮之際,香港是否也該深思:我們的服務業,何時才能再次散發讓人願意排隊、願意分享、願意回頭的「情緒價值」?
「雞排哥」的走紅,絕非偶然。他賣的不只是6元人民幣的雞排,更是一份在都市快節奏中幾乎絕跡的「被看見」與「被關心」的感覺。他會為炸過火的雞排道歉,會對猶豫的顧客說「別虧待自己的肚子」,更會在眾人面前表白妻子,直言「人生最大的成功是選對了老婆」。這些看似平凡的言行,卻蘊含著極大的「情緒價值」——那是真誠、尊重、溫情與幽默的結合,是機械化服務永遠無法複製的「人味」。
反觀香港,服務業的「微笑危機」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19年,香港在全球微笑指數中僅得56分,排名尾四,較全球平均的80分相差甚遠。雖然時隔數年,社會氣氛已有改善,不少前線服務人員的態度確實變得友善,但整體而言,「程式化服務」仍是主流。許多店員的「歡迎光臨」像預設語音,眼神不對焦,笑容不達眼底;顧客問問題,回應冷淡甚至不耐。這種「有服務、無溫度」的體驗,往往讓旅客留下負面印象,即使食物再美味、價格再合理,也難以彌補情感上的落差。
更重要的是,這種印象一旦形成,便極難扭轉。內地社交平台上,「香港服務態度差」仍是一個常見的話題標籤。與此同時,「雞排哥」的故事卻被廣泛轉載,成為正能量的象徵。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大眾渴望的不只是交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個攤販尚能以真誠打動人心,帶動城市旅遊,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擁有更完善的設施與更豐富的文化底蘊,又豈能甘於只做「交易的終點站」,而不追求成為「情感的目的地」?
香港需要的,不僅是服務培訓,更是一場「服務哲學」的革新。我們不能再只把顧客當作「消費者」,而應視為「人」。一個微笑、一句關心、一次主動協助,都是建立情感連結的起點。正如「雞排哥」所展現的,真正的服務,是讓人在匆忙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善待。這種「情緒價值」,才是旅遊體驗中最難忘的部分。
與此同時,政府與旅遊業界亦應思考如何「製造」和「放大」屬於香港的「雞排哥故事」。我們的城市不乏這樣的人物:街市裡熱心幫忙的老檔主、茶餐廳中記住熟客口味的老闆、的士司機耐心講解景點的貼心……這些平凡中的溫暖,正是最真實的香港風景。若能透過媒體、社交平台、旅遊宣傳,將這些故事系統性地挖掘與傳播,不僅能扭轉負面印象,更能建立一種「香港很暖」的集體記憶。
「雞排哥」的爆紅,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當代人對真誠與溫情的渴求。香港旅遊業若想在競爭激烈的亞洲市場中脫穎而出,不能只靠免稅政策或交通便利,更要靠「人心」打動人心。與其抱怨旅客「不消費」,不如先問自己:我們是否讓旅客感到「被歡迎」?重塑香港旅遊招牌,從一個微笑開始,從一個故事出發。讓我們的城市,不僅有維港的璀璨夜景,更有街頭巷尾的溫暖人情。
原圖︰文匯報
https://www.tkww.hk/a/202510/03/AP68df16bfe4b0f2e74395ff42.html
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739704857583030272.html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