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茭草包瓷器

2019.10.26 23:15 生活 黃艾

年前參觀某瓷友私人博物館,他展示館藏之所謂故宮流出之「原裝」包裝木箱及桶裝瓷器,但內裡包裝方法都很現代,甚至有所謂原裝錦盒。我曾直斥其非,因為舊時代包紮瓷器離不開使用稻草。

清代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年間著的《陶冶圖說》中之《束草裝桶》,就有提及當時瓷器如何包裝。這種所謂「茭草」的瓷器包裝方法,也應用在當時每年解京的官窯瓷大運,與及外銷運輸。此方法一路延伸到民國,甚至國寶南遷及運台,亦是茭草包裝。時至今日,瓷器包裝方法已衍進用現代物料,但這種茭草包製方法,還偶爾應用在景德鎮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陶治圖說之茭草裝桶

從前瓷器的內包裝,基本有紙包和草紮兩種;而外包裝則主要有木桶裝與及用竹蔑兩種。瓷窯決定用那種包裝方法,主要是按照瓷器的等級。上等的用紙包桶裝,次之草紮桶裝;至於大批商業內外銷包裝,則只用茭草、竹篾包紮。正如《陶冶圖說》云:「上色之圓器及上色、二色琢器俱用紙包裝,桶有裝桶匠,以專其事,至二色之圓器每十件為一筒,用草包紮,製桶以便遠載,各省行用之粗瓷,不用紙包裝桶,只用茭草包紮,或。三四十件為一仔,或五六十件為一仔,茭草直縛於內,竹篾橫纏於外,水陸搬移便易結實,其匠眾多以茭草為名目。」就交代得很清楚了。

瓷友常說製瓷經過七十二道工序,其實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所敘述之所謂「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實際上最後兩道工序「七十一•茭草」和「七十二•裝桶」,嚴格講和燒製瓷器無直接關係。

北京故宮藏民國時期郭世五私人瓷桶 (左) 及國寶南遷木箱 (右)

清代官窯瓷器的春、秋兩大運進宮,都是採用桶裝的包裝形式,也正因此,大運瓷器也稱作「桶瓷」。據曾負責國寶南遷的那志良先生說,他證實在故宮庫房有發現的清代從江西景德鎮進貢的瓷器,便是以木桶裝運的。

當日國寶南遷的裝箱時工作人員入也借鑒了景德鎮瓷器傳統包裝方法,用市場上買來的普通瓷碗,用紙、稻草、棉花、木箱等做試驗,標準的包裝是每十個碗茭草紮緊,放在桶內,每束之間,再用穀殼隔開、塞緊至毫不鬆動,便可供長途跋涉,顛簸遠運而瓷器不損了。

開始茭草 (左) 及完成 (右)

宋代時,運輸瓷器用特製木桶,周圍用秕穀稻殼填滿;而老百姓使用的一般瓷器,則用竹筐,周圍用碎稻草填滿即可。迄元代,因大量瓷器沿「絲綢之路」進入中亞的沙漠和草原,翻山越嶺抵到達波斯,迄地中海沿岸。地理和氣候條件導致木桶往往變形爆裂,遂逐步轉用稻草捆綁運送瓷器了。這就是茭草的起源。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將稻草包紮的瓷器放入盛有黃豆和泥土的木桶中,黃豆長成豆芽,緊緊纏繞,更確保器物無損。我們今日看到當日沉船的出水瓷,都保存得完好無缺便是例證。

茭草的包裝方法是把高稈稻草脫去葉片,用麻線把草稈的頭紮緊,草稈頭向上,草稈向四周攤開,才把碗、盤等同類器物倒扣在草稈頭上,一件件疊裝,視器物大小不同分別以10塊、20塊、30塊、40塊、50塊等為一柱,然後再把稻節往碗沿包上,將草尾捆緊,有時會加三數根竹篾片加固。這種包裝方法古代多數窯場均採用。

兩種茭草包裝

而竹篾籠的包裝方法是在竹篾籠的底部先鋪上一層稻草,然後把碗等器物一件件地套緊倒放,往上一層碗套一層稻草。裝滿後,蓋上一層稻草,然後蓋上竹篾蓋子,並加幾片竹篾片加固,最後將事先備好的麻繩用大鐵針把竹篾蓋與竹籠綁緊。罐、瓶、湯匙、酒盅、茶壺、茶杯等也同樣用竹籠包裝。瓶類、茶壺等裝籠包裝時,要先將流與手把用稻草分別紮緊後才裝進竹籠。

茭草包裝瓷器是傳統行業,茭草行在景德鎮一直都存在,新中國在1950年時,更成立了「包瓷合作社」,屬於半國營性質,當時有五六百名工人。從前茭草行有行規,就是若有外地瓷商光顧過某家茭草行包裝過一次瓷器,那麼他以後就必須找回這一家。這個對商德及服務水平無形的約束真值得推崇。

竹篾籠的包裝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傳統稻草包裝非遺技藝 「攝於1970年代」)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