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嗜瓷,個性好古喜新,在他主政時期的瓷品,品類豐富,大部份作品既仿古,又仿西洋,風格絢麗繁縟、細緻精巧,東西圖案並用,大量反影他的審美眼光和藝術取向
引進西方設計及工藝而直接影響瓷器紋飾和器形風格者,應以清代來華傳教士始。當時凡進京的耶穌會教士,除修神學外,多為科學院之院士,除自身修養有豐富的西方科學知識與技術,而且入京時亦進貢大量西洋物事,例如望遠鏡、西洋鐘等;加上因當時對外貿易關係,又引進更多西洋的新奇器物入宮。洋畫師的西方繪畫理論和技法,更影響了宮廷畫師的繪畫風格,尤其在寫實和透視方面,與及後來瓷器的紋飾設計。例如乾隆時期的「如意館」與燒製琺瑯彩的「琺瑯作」,供奉的耶穌會教士畫師便有: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王致誠 (Jean-Denis Attiret 1702-1768)、艾啟蒙(Jgnatius Sickeltart 1708-1780)、潘廷璋 (Giuseppe Panzi 1734-1812)、賀清泰 (Louis Antoine de Poirot 1735-1813) 等人。
台北故宮藏乾隆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瓶二款
至於受西方影響的瓷胎畫琺瑯和洋彩的開發和發展階段,郎世寧和馬國賢 (MatteaRipa,1682-1745) 都在「造辦處琺瑯作」畫過琺瑯。繪畫技法參用西洋油畫細膩入微的表現手法,景物圖案有立體感。當然畫院裡的本國畫師亦有參與琺瑯彩瓷的繪製工作,例如有專工花鳥魚蟲的余省、工人物樓臺的張廷彥、工人物花卉的金廷標等。
利佛羅倫斯博物館藏鳶尾花圖案牆畫
西方的繪畫風格、題材,與及光影、透視等繪畫技法,在造辦處中被大量運用。而西方繪畫技法的融入,變化最明顯。傳統的人物故事圖樣,不用線條勾勒衣紋,而以光影來表達凹凸、明暗,而圖畫中的樓房及家具的透視及比例,亦更準確。
北京故宮藏乾隆琺瑯彩藍錦地花卉紋燈籠尊(左) 及粉彩纏枝寶相花鳳耳尊(右)
乾隆中期以後,除了原先所有的蓮紋、饕餮紋與及各種傳統吉祥紋飾外,開光風景花鳥人物、御題詩、西洋婦女等內容開始出現,而且大量採用西洋紋飾,例如洋菊、融入鳶尾花 (Iris) 形態的寶相花或番蓮紋、以歐洲大捲葉蔓藤圖案與傳統的卷草紋組成了新的纏枝紋樣。亦有採用西方織繡、壁毯及花紙圖案用作中國瓷器紋飾。所以又發展了軋道花、錦地、百不露地等紋樣。
乾隆風格青花四方瓶 (左) 及六方瓶 (右)
在瓷品設計裝飾技法而言,耶穌會的教土都受過專業美術訓練,亦把當時「文藝復興」之後發展出的「巴洛克」風格,和稍後的「古典主義」與「洛可可」風引進清宮,應用在御瓷上。加上乾隆個性好古喜新,所以他的瓷器大都追求富美艷麗,極盡奇巧之能事,瓷器內外均有紋飾,描繪極為精細,人物面部、衣服配飾、畫面邊飾均以工筆描繪,明顯看到西洋繪畫技法之應用。
台北故宮藏乾隆鏤空對稱圖案盤二款
以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式建築為例,其特點很簡單,必左右對稱,其實以瓷器的基本造型亦左右對稱,而乾隆時期的圖案紋飾,亦大量採用對稱、等分、分中、順序、排列,同心圓等設計。
北京故宮藏乾隆雙聯蓋瓶 (左) 及台北故宮藏乾隆觀音瓶 (右)
巴洛克風格 (Barocco) 起源於十七世紀義大利,是基於文藝復興式,添上華麗細緻、誇張及清晰的細節,營造熱鬧奔放的藝術效果。巴洛克風格又善用金色,乾隆中期喜用複雜繁縟的紋飾,又喜應用鏤空技術及鎏金,就是受西方巴洛克風格的影響。
巴洛克圖案三款
洛可可 (Rococo) 是十八世紀巴洛克末期的代表。洛可可風格更加奢華、更加的金碧輝煌,喜用庭園、花鳥等紋樣。又直接影響乾隆中後期的瓷器裝飾風格,多用花鳥紋,纏枝紋、鎏金、應用在更多色階的洋彩瓷器上。有識者謂此時期的洛可哥風瓷器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逸樂、奢華風氣。
其實歐洲藝術界在洛可可風的後期,反過來受中國風 (Chinoiserie) 的影響。首先影響了法國瓷器,繼而全歐,在傳統的華貴優雅之中,融入奇巧絢爛的中國風情。
法國塞爾佛窯 (Sèvres) 洛可可中國風瓷器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歐洲加工鑲銅鎏金洛可可風格瓷器)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