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昂貴早已世界聞名,並非近年才出現的事情。從80年代初筆者出來社會工作,樓價已經非普通打工仔負擔得起,原因是香港地少人多,在一個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6%的土地成功開發,現在居住著730萬人,可想而知其擁擠程度。
作為國際大都市,出現這樣一個擠迫環境,房屋自然供不應求,樓價也易升難跌,買樓上車成了香港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由於年輕人買樓困難,今屆政府一上場,特首梁振英立即將房屋問題定為重中之重,並加大力度推出樓市3項辣招。另一方面,政府也大量推出公屋及資助房屋,希望藉此解決基層市民居住問題。
不過,特首屢次公開強調樓價脫離市民購買力,要幫助年輕人上車置業,此言論值得商榷。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講出口要幫市民置業,而現今樓價如此昂貴,政府想如何幫?是撥款津貼還是壓低樓價?當兩樣都難以實現時,年輕人會由支持變為反對,幾年來,累積的憤怒情緒反而不斷增加。
別輕言幫助市民上車買樓
所謂君無戲言,你給人家無限憧憬,人家當然信以為真,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上不了車變成政府責任。比起上屆政府,表面上本屆政府似乎更有擔當,其實最終都是淪為空談。筆者建議往後特首公開言論,務必認真務實,實事求是,如果未能幫助更多市民買樓上車,就別「口輕輕」。至於公屋和資助房屋,這是另外一個市場,涉及社會民生問題,政府當然需要重視。
本欄曾多次提出,香港樓價跟國內經濟息息相關,所指的是內地買家的強勁購買力。比如97年時,深圳樓價只是每呎@500元左右,今天二手樓普遍也要每呎@5,000元,升幅高達10倍,新樓定價每呎甚至高過@10,000元,價格並不比香港新界低。而香港樓價從97年到現今,近20年的樓價指數,從100點升到128點,也就是說期間共升了近30%,客觀來說,升幅不甚嚴重。
很多人會覺得,深圳、上海和北京這些一線大城市,樓價高不能作準,筆者之前也是這樣認為。可最近到二線城市的福建廈門探親,才發現廈門的房價也是今非昔比,當地流行一句俗語,叫做「三五八」,原來是指樓價分為三級計算,市區稍遜的二手樓每呎@3,000元,位置好的每呎要@5,000元,而新樓售價已高達每呎@8,000元。剛才所說的是人民幣價格,還有是建築面積,聰明的讀者懂得計算和比較了。
社會在進步,經濟往前走,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也應該與時並進。國內二線城市的樓價尚且如此高昂,假如以當地人均購買力來衡量,樓價肯定是天價,然而並沒有出現太多反對聲音。香港是自由市場經濟,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一點似乎倒要向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多多學習。
圖: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8/19/YO1508190014.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