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樓價接連下跌4個月的新聞被持續放大,經濟將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的說法甚囂塵上。不出所料,一些與地產業有密切關聯的政商界人士借勢營造輿論,不一詞同軌地向特區政府特別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持續施加壓力,要求減少甚至取消那些增加炒賣成本卻能惠及購房自住市民的稅項,美其名曰減辣。
明眼人都知道,他們的目的就是以所謂救市為藉口,蠱惑特區政府取消所有平抑樓價的政策,好讓他們繼續,甚至擴大攫取暴利的盛宴。至於減辣之後樓價再度飆升,引致什麼樣不利於政府管治的氛圍,一直在省吃儉用,希望能上車供樓的基層市民會否生出怨氣,對不起,那是特區政府的事,與地產大鱷及炒家無關,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暴利。
香港樓價長期比天高的事實,早已世界聞名,市民因此苦不堪言。就連這幾年湧出市場,實用面積只有不到200平方英尺(少於20平米)的所謂納米樓,其樓價竟然高達3-4百萬港元(下同),高昂的程度實非一般打工仔能負擔,遑論一些大小比較「正常」的單位。最近,有一個實用面積只有170平方尺的納米單位成功售出,成交價是340萬元,即平均尺價達2萬元,看上去很高,但原來業主先前是以410萬元的瘋狂價入貨(平均尺價24117元),帳面虧本70萬元。
因為這個單位買入未滿3年,所以要交付額外印花稅(成交價的10-20%,看擁有年期長短),所以實際上虧損比帳面的70萬元要多。從買賣的價錢及情況來看,業主買入單位的目的很大機會是炒賣而不是自住,現在可能因為市道逆轉而止虧離場。這類炒家當然希望樓價一升再升,而喝「頭啖湯」的地產商也已飽吃遠颺,只留下市民大眾望樓興歎。試想一下,假如沒有額外印花稅,樓宇炒賣之風恐怕會更為熾烈,與現實更加脫節的樓價不但進一步攪亂經濟秩序,也使無數收入超標,沒資格申請公屋的中產家庭永遠無力擁有自己的蝸居,如此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豈不是越來越嚴重?
正所謂「大話最怕計數」,就讓我們使用簡單的唯物辯證法來檢驗,看看那些「樓價下跌會衝擊經濟」的聲音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官方數字,今年8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按月跌1.4%,即連跌4個月共4.23%,創近7個月新低紀錄。斷章取義地去看,數字確實有點嚇人,但如果多看1個月,即首8個月的數字,樓價赫然有1.34%的升幅。這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難道樓價持續每年升高10%或以上才算是正常?
當今,市場息口因為美國的「薅羊毛」行為而高企,目前仍有上升的機會,加上我國的經濟復蘇勢頭暫時低於預期,而香港特區的經濟則處於青黃不接的轉型時期,樓價進行調整是自然不過的事,只要不是暴跌,何須過分擔憂?如果我們繼續深入地看看各類樓宇的真實尺價,就會發現香港樓市仍然處於一般中產打工仔買不起的高位。
根據一間上市地產代理公司所公佈的最新統計數字(9月25日),香港特區樓宇的平均尺價為15 296元,以港島最高,為19 712元,九龍則為15 946元,新界最低,但也為12 464元。那就是說,一個月入4-5萬元的家庭理論上可勉強供得起一個新界的小單位,但首先要省吃儉用,積蓄到動輒幾十到百萬的首期,其艱難的程度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一個普通家庭能有4、5萬元的收入,容易嗎?
這種向資本與富人嚴重傾斜的樓市結構,就是香港的其中一個深層次缺陷,也是導致美西方勢力可以輕鬆地煽動起2019年黑色暴動的最大原因之一。現在,樓市因周邊因素而輕度調整,無論是對渴望買樓自住的市民、長期面對尖銳房屋問題的特區政府乃至社會整體都是一件好事,不願意的只是地產大鱷與樓宇炒家。在此希望特區政府慎防,莫要被這些利益既得者忽悠上當。
當然,樓市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特區政府需要謹慎管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最理想是讓樓價朝平衡各階層利益的方向軟著陸。內地樓市同樣面對樓價下跌,成交量不足的問題,形勢遠比香港特區嚴峻,但中央所採取的措施有節有度,拒絕貿然推出傾斜性的政策,而是摸着石頭過河,利用市場經濟規律來循序調控,不搞大水漫灌方式的暴力救市措施。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陳司長肯定深明此理,相信也已成竹在胸。任由地產大鱷胡言亂語,自己卻巋然不為所動,依舊按計劃審時度勢而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38363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