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規劃到建設共十多年的港珠澳大橋經已正式通車,自此大灣區九市二區的交通聯繫更為通達,以往由香港到澳門乘搭快船也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則一小時之內已可以了。交通快捷固然是便民的舉措,但意義更為重大的是大大提高了大灣區的整合度,加強區域合作之外,更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及形成認同感。
在交通方面,大橋的開通意味在以上環信德中心、尖沙咀中港城碼頭、屯門碼頭,以及赤鱲角海天碼頭等海上交通之外,由東涌人工島到澳門或珠海多了一種選擇,特別是貨運可以由陸路直接到達,令到個人出行的時間大大節省,限制亦沒有海運那麼多,令到整體社會效益增加。例如香港國際機場的班次比澳門和珠海機場都要多,有了大橋兩地的居民就能更方便快捷地使用香港國際機場,其效益可謂不言而喻。
令整體社會效益增加
基於過往的交通基建限制,多年來形成了珠江口兩岸經濟發展分布的不平衡,具體的例子有同屬於經濟特區,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是珠海的十倍以上,而以往香港產業北移主力是深圳和東莞等珠三角東岸地區,造成了土地成本上升以及用地緊張。相反,雖然珠三角西岸地區也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以及充足的土地資源,為大灣區整體利益著想,一定程度的產業重組各方都有利的。然而過去兩岸之間的交通基建較為不足以應付需求,比如虎門大橋就時常出現堵車的情況。有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粤港澳大灣區便新增一條交通大動脈,除了更方便港人到珠三角西岸投資和生活,更在工程的過程中累積了可貴的技術和經驗,可以應用到同為橋隧組合的深中通道的建設之上,港珠澳大橋在這裏是功不可沒的。
增認同感利民心相通
除了物質建設之外,港珠澳大橋也將會對大灣區整體認同感的形成巨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參考深圳的例子,24小時通關以前,香港和深圳存在明顯的心理距離,晚上到深圳就要趕過關,不然就要留在深圳過夜渡宿。自從皇崗口岸24小時通關之後,來往港深兩地更為便捷,港人也能夠借機在香港上班,在深圳居住。這種經驗早晚也會在大灣區之內重演,企業可以用香港為基地,更有容易擴展業務到珠三角西岸各地;大灣區的居民也可以更便利地使用區內各市的旅遊資源以及發展的機遇,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必能形成大灣區的整體認同感,更利於民心相通。
歷史洪流滾滾而來,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香港人特別是青年人在大橋和高鐵這些世界級的基建支持之下,想必能發掘出個人的出路,在香港經濟腹地大為擴展之下,宜開闊眼界,投入大灣區的建設之路,最終必能收穫豐碩的成果。
作者:新界社團聯會副理事長 大埔區議會副主席 黃碧嬌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11/2018/1024/194026.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