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資助房屋政策 林鄭一大德政

2017.11.12 15:00 時事 蔡志忠

年僅五歲的兒童和父母蝸居在150呎的房子裏,日前他在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談到長大後的志願是當工程師,「想起樓畀父母住」。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是世界上最細的地方,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這也說明香港房屋供應短缺,繁榮背後有不少辛酸故事。 不過,說句公道話,像這種有5歲小孩的家庭,一家三口至今仍居住在劏房的,大多數是新移民家庭,因為他們要在港居住7年後才可以申請公屋,前後沒十年八載根本沒機會上樓。反過來如果是本地人早就會申請公屋,即使上樓時間由3年延遲至4.7年,他們也該上樓了。

新移民是劏房主角

以家庭團聚移居香港的新移民,假如以10年後才可成功申請公屋計算,目前最少還有三、五十萬人住在私樓裏,而這些比較貧困的基層人士,就是居住在劏房的主角。媒體將他們形容得這些苦,也是沒辦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除非修改移民政策,或提早讓新移民申請公屋,而公屋又可滿足到各方的需求,否則劏房的故事是沒辦法消除的。 近年來,港人優先的思維到處充斥,港府施政也是優先照顧本地人,從各項社會福利以及房屋政策等等,都可以看得到,買樓徵收的印花稅,更是對外地客產生歧視。筆者認為照顧本地人無可厚非,不過問題的根源是香港社會貧富懸殊,要減少基層的怨氣,就應該製造均富的社會。筆者支持特首林鄭月娥的置業為主導措施,正是因為政策可增加基層市民的財富。 很多人質疑林鄭的80萬公屋封頂論,筆者不以為然,讓基層市民成功置業,才可以製造更多財富效應。眾所週知,林鄭向來最關心基層,今天她怎麼會離棄貧苦的一群?「綠置居」、「白居二」、「居屋」、「港人首置上車盤」以及「租者置其屋計劃」等等,這些都是資助香港市民買樓的房策,有人責備林鄭逼基層市民做樓奴,甚至遊行示威抗議,林鄭真是左右做人難。

高樓價已經是商品

其實,公屋居民購買了綠置居,騰出來的公屋一樣交回予輪候申請者,綠置居蓋得越多,騰出來的公屋單位越多,表面上公屋好像是封頂,其實一樣不斷供應給有需要人士。 今天,香港的高樓價已經是一種商品,而社會的主流共識是縮窄貧富差距,這個差距的源頭是有沒有擁有物業,那麼大幅提升市民的置業比率,讓更多的市民富起來,這樣就可製造均富的社會。筆者反倒認為,這是林鄭的一大德政。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hongkong/text/2017/0525/84107.html 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topnews/2016-01/3270990.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