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洪先生(假名)帶同他的女兒來覆診,洪先生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已十多年。半年前他的肺功能已只剩餘約三成(FEV1=30%),血含氧量亦低於7.3kPa(55mmHg),因此他開始接受長期/家居氧氣治療(Long Term Oxygen Therapy, LTOT)了,目前最常用的家居氧氣儀器是氧氣機,那機器的操作原理是抽入四周的空氣,然後將氧氣與其他氣體分開,提供高純度氧氣給患者。
起初,洪先生非常抗拒那種治療,因為他每天最少15小時掛著那條輸送氧氣的膠喉(Nasal cannula,俗稱「貓鬚」)在鼻孔附近,他不但覺得不方便,而且出外時也感到這「貓鬚」十分礙眼。現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機亦會拒絕接載他們,有時候洪先生會貪方便「偷雞」不配帶手提氧氣筒(portable oxygen cyclinder)外出。經我們多次解釋長期/家居氧氣治療對他的好處(例如延長他的壽命)後,洪先生終於接受治療,他漸漸也感到治療的效果——少了氣喘、運動量提升了……
今天他帶同家人來覆診,為要徵詢醫生的意見,他渴望到美國參加兒子的婚禮,由於女家是美國人,所以婚禮順理成章在美國舉行。家人查詢洪先生能否安全地乘搭逾十小時的飛機赴會呢?很多人不知道——當民航機起飛後,機艙內的氣壓只等同8,000英呎高空的氣壓,正常人的血含氧量(SaPO2)也會輕微下跌,何況那些在地平線已經缺氧的病人呢。一般來說若果病人身處地平線上能有血含氧量>9.3kPa (70mmHg),那麼那個病人在飛機上便不用吸純氧氣。但洪先生現時已需要一度氧氣(1L oxygen per min),那麼在飛機上,他應使用多少氧氣?甚或他完全不適宜搭飛機呢?傳統教導提到:大部分中等程度缺氧的病人,如果用3度氧氣或簡單地用雙倍原本氧氣度數,大都可以安全飛行。聽到這裡,洪先生和家人覺得那個指引太籠統,似乎未能令人安心。我完全明白老人家渴望見證兒子婚禮的重要一刻,但另一方面家人又十分擔心他的行程不太安全。
所以我提議洪先生做一個很特別的測試,名為Hypoxic challenge test(HCT) ;病人會進入一個密室,技術員將密室內的氣壓調較至等同8,000英呎高空的氣壓,意即模仿病人搭飛機時所遇到的環境,從而估算病人身體的變化,醫生便能準確地作出建議——病人應否在機上用氧氣及所用的度數。我聯絡了HCT的總負責人,他了解洪先生的情況後,便一口答應給予最快的約期。看到洪先生和家人能放下心頭大石,我也感覺良好得多。
下午我走進病房看見龍老伯(假名),他近半年來已第四次因慢阻肺病急性發作入院了。他的病情比洪先生還要嚴重,幾年前他已經需要使用長期/家居氧氣治療,而且使用愈來愈高度數的氧氣。他之前的兩、三次入院,都因二氧化碳過高而令他神智不清(CO2 nacrosis),他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度數往往超過10kPa!所以龍老伯每次都需要接受無創輔助通氣(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幫助呼吸。無創輔助通氣是通過呼吸機接駁到鼻罩或面罩,輔助病人呼吸,去除高企的二氧化碳。在九十年代初這種治療方法才被引進香港,在此之前,我們面對慢阻肺病急性發作(AECOPD)而又有呼吸衰歇(Type II failure)的病人只可選擇替病人插喉(Intubation) 幫助病人呼吸或順其自然。無創輔助通氣面世後,大大減少此類病人需要插喉及其死亡率。無錯NIV每次都能幫助龍老伯清醒過來,生化指標恢復正常,但不久他又因同一問題入院。同事不期然都會問何不替老伯安裝一部家用無創性呼吸機(Domiciliary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 ? 也許能減少同類病發而需要入院。從我們以往經驗,這種做法的確在是有點幫助,但科研暫未能證明此法可以延長病人壽命。另一現實問題就是不少此類病人是獨居的,他們未必有能力在家中自行正確使用這呼吸機,若果他們使用不得其法,可引至窒息後果!
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自然衰歇到某程度,他們就需要氧「氣」機、甚或呼吸「機」,看來「機」和「氣」對他們都十分重要。
***為保障個人私隱及達到教育效果,因此文中案例可能由真實及/或虛構病例改編而成***
圖︰
http://themanguide.com/control-3-steps-better-breathing-better-life/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