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香港葵涌貨櫃碼頭曾經連續十多年居於全球吞吐量最大的貨運碼頭,但今天的數據清楚展示,葵涌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已跌出全球十大之外,不僅是唏噓,更是影響香港轉運能力的警號!
我們不能否定,貨運的吞吐量以及興衰榮辱,有著不少的客觀原因。看看歐洲的鹿特丹及美國的紐約,已經是被取代多年的港口。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後勵精圖治,整個沿海地區的公路網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再看看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就在香港東西兩邊的深圳市,已經有大鏟洲及鹽田港的基建。根據最新數據,深圳的貨櫃碼頭吞吐量是全世界第五大。
這種進步不是無中生有,也可說成是被逼而成的無奈。2013年,葵涌碼頭出現工潮,當時和黃集團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爆發嚴重工潮,和黃被描繪成為壓迫工人階級的妖魔。回想那一年的工潮,可以看到已經被挾持及扭曲,以反對派為首的工運一時無兩,《蘋果日報》的報道亦推波助瀾,結果李卓人及蒙兆達的職工盟、左翼21、國泰空勤工會、學聯以及被煽動的所謂工人家屬進入貨運區要求加薪20%。最後有承辦商結業,而整個工運亦慢慢終結。
事件換來的,是整個反對派的氣燄,但在海運界的付貨人無可避免對葵涌貨櫃碼頭失去信心,陸續以鄰近的大鏟灣、鹽田港等等來取代葵涌貨櫃碼頭。對他們來說,即使要加上貨櫃車轉運的成本,也低於葵涌貨櫃碼頭的原來價格。這就是葵涌貨櫃碼頭式微的其中一個誘因,當付貨人看到成本的分別,自然有所取捨,這也是資本主義的精髓。
當然,內地經濟起飛,海運已經不必依靠香港這個港口去做轉運。龐大的海運承擔力,由內地每一個港口去承辦。據2022年統計數字,在全球最大的貨櫃碼頭名單上,我國已經佔有27位,。從簡,上海、舟山、深圳、青島、廣州、天津等等,都比香港更優勝,效率亦更高。
同時,國家的商品亦可以依靠「一帶一路」的貨運力量,直接用鐵路抵達歐洲正中央。這是西方國家的「工會政治」不想見到的蓬勃!
今時今日,當「交椅洲填海」成為熱切的問題,我們明白填海造地固然可以剔除任何「拓展界址專條」下原居民的阻力,以及避過不少迂腐的案例與法律條文,但填海造地的確價格高昂,對於大自然,填海亦是一個影響生態的疑竇。
從好處想,將現時葵涌貨櫃碼頭用地,透過現有的機制例如環評去改變土地用途,成為「廣廈千萬間」,也許是一個更好的方法。特別在今天阮囊羞澀的時間,改變土地用途能夠成就「安居樂業」這四個字,就是最好的策略!
港人北上是大方向,與大灣區融合亦是不可逆轉的動力,安居樂業更必須跳出從前的思維,這是特區政府的工作。
過去20多年,我們肯定失去不少創新的機會,香港市民明白特區政府也在努力,然而,必須使用大量土地的貨櫃碼頭,也許已經不需要在香港存在,高產能的產業就等同我們的空運能力,其實也必須與大灣區一起競爭。
然而,我們先走一步又何嘗不可?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97646/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