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無奈也不願意遇上,一個警務人員亦只是普通的人,生老病死是永遠逃不過的原則。隨著時代的進步,警察福利課已經在每一個範疇支援著前線的警務人員。最近多宗警務人員自殺的個案,是令人悲哀的社會現象。
因為個人興趣,筆者近期到「香港墳場」調研,也就是當年稱為「紅毛墳場」的香港第一個墳場。除了找到推翻滿清先烈的墳墓外,更看到不少外籍警務人員的墓碑。對比其他在墳場的墓碑,這些警務人員的墓碑明顯地曾經被洗刷乾淨。原來,這也是警察福利課的工作。
看過不同的資料,「香港墳場」在1841年已經有第一名下葬的死者,據稱是英國戰艦Rattlesnake號的艦長William Brodie。不必根據維基資料庫解釋,這些來自西方的死者若不是遠征軍,從大老遠的地方跑到遠東幹嘛?正確的解釋,就是當年的侵略部隊吧!
因為鴉片戰爭,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在1843年6月26日互換。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仍然不滿意在《南京條約》搶奪得來的的利益,因此在1856年到1860年發生了一連串的侵略,包括入侵廣州,將清朝兩廣總督葉名琛扣押到印度加爾各答,英法兩國加上西方一些國家的戰艦,亦北上攻打天津的大沽口,再攻入北京城大肆搶掠及「火燒圓明園」。這就是在1860年清朝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的緣由。等同後來看1904年入侵西藏拉薩的英軍,從任何角度而言,英軍也不是好東西!
無論如何,無奈地存在的就是當年的殖民地,是「七子之哀」!
隨著英國軍隊的入侵,天主教及基督教亦在香港開始出現及繁衍。天主教的傳教工作的確迅速,也許讀者不知道,香港島的第一個天主教墳場,竟然就是現今灣仔聖佛蘭士街及進教圍一帶的山坡,再向西邊就是基督教的第一個墳地。今日的萬茂台山坡,最近有人亦在附近找到同治三年(1865)的墓碑。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香港史,什麼「本土主義」要去保護「天星碼頭」、「皇后碼頭」「菜園村」,只是欺宗滅祖的笑話、小兒科!
當然,城市需要建設,而這兩個小型的墳場就要讓路,就在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前,香港墳場就要容納及遷葬死者,主要是英國的海軍和陸軍(西方人不能承受的溫度及瘧疾),以及香港及澳門的天主教徒。就在香港墳場的北面,後來亦成立了天主教的聖彌額爾墳場,那就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的天主教墳場。
令人最奇怪的是,香港墳場在後來竟然容納了465名日本人的墳墓,除了數位日本海軍、海員及男性外,大部分下葬在南邊山坡的都是日本女性,而且從事「唐行」的工作。所謂「唐行」就是娼妓,當年女性的生活就是如此卑微。1974年,日本有一齣由栗原小卷主演的電影《望鄉》,葬在山打根的日本妓女的墓碑都是背向日本。即使我們悲天憫人也是現實的一部份,現實就是無奈。
在西方的死者中,更出現不少「共濟會」(Freemasonry)的會員,在其墓碑上,都出現傳統的圓規與角尺的標誌,證實「共濟會」在香港早已出現。
和合石的「浩園」於回歸前的1996年啟用,是員方經多年向政府爭取的結果。今天在「浩園」下葬的英雄,也已經包括非公務員,例如醫管局及獲授權的退休警務人員,例如「無味神探」陳思祺。
警務人員無論正規或輔警,都在福利課的照顧下執勤,簡單如宿舍、教育基金及中央基金等等,以及心理輔導、儲蓄互助社、渡假設施及會所、退休後就業,都要依靠福利課的鼎力支持。這是警隊的「協同效應」不分軒輊。真正的遺憾,是警隊仍然缺額6700人,這是不能承受的傷痛。
職員協會需要向特區政府爭取,將盡忠完成服務的警隊成員的特定紀念花園建設妥當,供離休人員撒灰之用,這是慎終追遠、源遠流長的態度。
人類在出生後就是步向死亡,天理如此,不容逃避,但是我們更有責任去安頓同袍及遺屬的願望。萬緣必須放下,亦要心無罣礙,作為警務人員、退休人員,亦必須感激福利課在工作上,特別在黑暴期間貫徹的支持。
原圖:大公報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363752784285011968.html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