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歸以來,由於文化、制度上的差異,內地與香港市民難免產生一定程度的矛盾衝突,雖然可能損害港人利益,然而這又是否代表如所謂「本土派」般,要盲目將內地的一切事件排斥抗拒呢?早有人在今年《施政報告》公布之時,可能是基於某部分人的「政治任務」而加以抗拒報告內有關「十三五規劃」的內容,或由於對內地的先入為主而對有關「一帶一路」事宜感到反感,但平心而論,如果能夠把握發展,共展雙贏,又何樂而不為呢?
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在人均質素、收入、生活水平也屬世界較前之列。無可否認,這是由於香港仍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仍然有著比較優勢,然而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是否代表香港從此便可以閉關自守,自給自足,抗拒所有內地人呢?
首先,我不說香港今時今日各優勢行業的發展究竟是誰依靠誰,事實上,筆者也認為香港有今日的成就,絕不能抹殺港人的刻苦耐勞與拼搏。不過我只是舉一個很切身的例子,以香港絕大多數食品由內地進口的情況而言,以及香港農業仍有待轉型持續發展的前題下,抗拒內地對香港而言必然會產生強大的民生衝擊,也不用論及內地在旅遊業、金融業等其他行業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不難想像失去與內地的合作會帶來甚麼衝擊。
其次,現時部分所謂「本土派」愛說「內地依靠香港才能成功」云云,不論其觀點是否可笑,但相信有此論者最少也不能否認香港與內地各城市存在互補不足,各展所長的合作關係。就有如香港與廣東省在文創產業中經常互補不足,香港取廣東之發展空間,廣東取香港之國際市場,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各地的獨特窗口,而內地作為香港企業的潛在市場,均見互補不足對香港的重要性,也是香港在未來必須積極參與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的原因,讓香港繼續發揮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優勢,共展雙贏。反之,若然香港被排除在這巨大的經濟帶外,所謂不進則退,情況實在讓人擔憂。
不過筆者也明白,部分港人認為現時部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及交流,未能讓部分港人受惠。就此,政府亦應該細心聆聽市民意見,在與內地合作的計劃中,盡量為港人爭取最大利益,讓市民能一同享受與參與內地發展,參加「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好處,帶來真正的雙贏。
圖:文匯報 http://gd.wenweipo.com/?action-viewnews-itemid-780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