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振興漁農 必須先在天災中保障漁農

2016.01.21 08:20 時事 何俊賢

漁農業作為香港唯一的第一產業,其實,業界人士賺的錢向來中規中矩,不過不失,然而,與其他行業最不同的地方,莫過於要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因此,除了經營不善要賠本,面對天災事故,由於近乎無保險公司承保,漁農民不像其他行業,只會蝕得只剩下汗水和淚水,讓不少市民對行業卻步。

「緊急救援基金」補助得不償失

可能讀者會問,政府不是有「緊急救援基金」協助漁農民復業嗎?在此請容許我以例子說明。近期三門仔及鄰近的海魚養殖區爆發連串紅潮及不明事件,導致養魚大量死亡。然而,翻閱「緊急救援基金」年報,當局對海魚養殖的復業補助中,最高只有10,160元;另外僱用額外勞工的補助最多只有540元。兩者共計最多10,700元。 再看看養魚戶的復業成本,通常養魚戶在一次全新養殖中會投入約10,000條魚苗,以一條較便宜的魚苗約要12元計算,單計魚苗成本也需要約12萬元,這還未計算燈油火蠟,投入的魚糧,以及魚類成長後每條可達數百到數千元再乘以4至6成存活率後的賣出價等等損失。與這數百萬元的損失及數十萬元的復業成本相比,養魚戶只能對著政府的「緊急救援基金」採取哭笑不得的態度。

政府在事後支援等方面力度不足

除了復業支援不足,政府不論在預警機制、危急應變以及事後支援等方面也表現出力度不足,無完善的應變措施及具體指引,部門間也缺乏溝通,必須改善。例如大量死魚湧現數日後,魚排內外仍充斥大量魚屍,可見清理力度不足;此外,當事發後養魚戶欲「拖排」離開涉事水域,這邊廂得到漁護署首肯,那邊廂海事處又不肯放行,更讓處於水深火熱中的養魚戶疲於奔命。 有人會問︰如此吃力不討好,又何必自討苦吃呢?但首先政府的處事不力及政策不善才是慘痛情況的主因;其次作為第一產業,本身是香港不可或缺的糧食保險線,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歷史及不可磨滅的重要性;還有,記得2013年特首曾提出「漁農業只要朝高技術、多元和可持續方向發展,應該大有可為」的前提,亦可見漁農業絕非「有殺無賠」的行業,不過,如果政府仍然只對行業採取「無前無後,打死罷就」的心態,又有誰有膽繼續留守,甚至加入行業,發揮漁農業的重要作用呢?

應制訂完善的「天災保障機制」

最新《施政報告》推出5億元「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及「農業園」,本人對此當然表示歡迎,亦是往屆政府長年漠視漁農後的應有之義。不過,政府如要振興漁農業,除了具體政策,投入及規劃,更必須要制訂完善的「天災保障機制」,讓前線漁農民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當中,除了設立比「緊急救援基金」更完善、更能幫助受影響漁農民復業的基金,亦必須制訂後完善的善後工作、支援工作及應急跨部門工作小組機制,以及做好防災科研,讓漁農業能在保障中發展。 《施政報告》剛公布,要政府立即吸納上述意見,有點強人所難,但我期望政府能在未來一年盡快吸納上述及其他意見,讓更完善的養魚業政策及「天災保障機制」得以成立,讓漁農業能更上一個階梯,發揮對香港大有可為的作用。 圖:無綫新聞截圖 http://news.tvb.com/local/56962acd6db28c5745000002/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