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選舉如何成為民主?——神權衰落

2018.08.28 15:05 時事 林放之

在17世紀之前的歐洲,在天主教「神權民主」統治下,人們認為「皇權神授」。若有誰膽敢說「皇權人授」,乃挑戰神的權威,他將被批鬥成人肉串燒。正如當年天主教一神論否定羅馬皇帝的神權,天主教的一神論在中世紀也否定皇權由人民所賜。對於這個問題,中世紀歐洲的君王貴族們也懶得研究。在「神權民主」下,既然人民信奉天主教,不論君王或貴族,只要統治者說「皇權神授」,又獲得教廷認可,人民也不會想那麼多,繼續無限量支持君王或貴族統治。

貴族未必接受「神授論」

但是,君王心裡也清楚,「皇權神授」只是跟人民說,受過教育的貴族卻不一定接受。中世紀是封建時代,君王統領國家,各地方則由貴族管理。不論是士兵糧食財富,都通過貴族提供給王族。王族要管理貴族,也要貴族支持,更要提防貴族。君王下面的貴族們可是對自己的皇位蠢蠢欲動。 貴族也知道自己還是有機會稱王,只要自己足夠強大。例如在8世紀,查理曼的老爸矮子丕平,原本是宰相,他徵得教廷同意後,篡位自立。皇權是否屬於自己,除了教廷說的算,還要向教廷證明自己有能力。例如11世紀諾曼底征服者威廉,原本是法蘭克貴族,見對岸大不列顛島內亂,毅然跨海征服,建立英格蘭,獲教廷冊封成英格蘭王。子孫經營200多年後,還想當法蘭克王。王族與貴族的博弈,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博弈,形成後來歐洲各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在法蘭克,王族強調中央集權,通過教會監視和軍事壓制,收緊對貴族的控制,避免貴族權力過大影響法蘭克王的統治地位。法蘭克的皇權較強,貴族勢力較弱。即使貴族曾叛變,最後也被法蘭克王擊敗。法蘭克出現專制皇權,最出名的有查理八世、路易十一和路易十四。時至今日法國仍是西歐唯一總統制國家。

法蘭克王族強調中央集權

在德國,皇帝由貴族選舉產生。首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大帝死後傳位給子孫亨利二世至公元1024年。亨利二世無後代,各地貴族籌組選舉委員會,進行第一次選舉,由貴族投票選出新任皇帝Conrad II。1125年,皇位傳位至Henry V絕後,地方貴族們又進行選舉推舉Lothair II為德國皇帝。在此之後,每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貴族選舉產生。1356年,Charles IV限制只有7名貴族有選舉權,之後增至9名。選舉過程常以金錢和土地進行買票,結果是地方貴族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分裂崩潰。新任皇帝將得到教皇冊封。現在美國的選舉人票制度,正是源自德國的皇位選舉制度,由各州選舉人進行投票推舉。 在英國,到1688年光榮革命為止,君王與貴族不斷鬥爭,但貴族們始終不敢篡奪皇位。其中原因正是「神權民主」的約束。13世紀初約翰王為收復諾曼底領土而大肆斂財,最終引致欠債甚巨的貴族們對債主約翰王起兵反抗。1213年,戰前約翰王和貴族簽訂《大憲章》,限制約翰王財政和減輕貴族欠款。但雙方假意承諾無意遵守,爆發內戰。期間,約翰王病死,他的兒子亨利三世繼位後獲得教廷支持,叛亂貴族不敢反抗教廷及其背後的信眾人民,只能與亨利三世達成和議,重申《大憲章》的效力。 《大憲章》沒有談及人民,只討論皇室與貴族的權力。《大憲章》唯一可取的只有將皇室的財政權歸於國會,需要經國會同意。皇權權力無限大,沒有制衡。此條文只是貴族對皇權得的制衡手段,避免皇權過大,阻止皇權亂花錢。800年前,無論行政(皇權)和立法(國會)都沒有民主。當時的英國國會,還是貴族專政,當時的人民還是農奴,無人權,無選舉。萬一貴族想加稅,人民也只能聽從。 中世紀末期,十字軍東征未能解決歐洲本土的人口過多和土地兼併的問題。災荒、教廷腐敗、戰亂、疾病不斷打擊歐洲,人民開始對天主教失去信心,以為神拋棄了人民。十字軍東征、拜占庭帝國覆滅、意大利與中東通商,商人和學者們將大量哲學、科學、天文地理知識帶到歐洲。大航海時代、發現新大陸和環遊世界,衝擊原來天主教的世界觀。天主教信仰在民間受到動搖。當德國的馬丁路德在1518年創建基督教(新教),人民早已對天主教心存懷疑和不滿,基督教迅速在北歐傳播。

君王為野心削神權影響力

過往在「神權民主」下,君王和貴族需要考慮到教廷以及天主教信眾人民的感受。教廷一句話,可以煽動萬千人屠殺異教徒或獵巫婆,參加十字軍東征,為神賣命。部分君王和貴族對此感到不滿。他們或暗或明支持基督教發展,讓民眾脫離天主教教廷,改信新教,降低天主教對人民群眾的影響。脫離天主教的神權影響,君王和貴族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權,實現政治野心。 脫離神權是一段漫長和痛苦的歷史。隨著基督教教徒越來越多,十六至十七世紀在法國、德國和英國相繼爆發宗教戰爭。1546年德國和萊茵河一帶人民和貴族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對此感到不滿,遂引發戰爭。但查理五世發現,即使他在軍事上戰勝貴族們,也很難改變德國北部人民的宗教。於是在1555年查理五世與德國北部貴族簽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容許基督教存在。 1562年至1598年,法國爆發宗教戰爭。地方貴族以基督教之名起義,試圖推翻法國君主,屠殺天主教徒,為法國內戰拉開序幕。同期,荷蘭貴族也以基督教教名義,趁機脫離天主教西班牙獨立。法國則獲得教廷和西班牙的支持,武力鎮壓基督教叛亂。超過200萬人死於法國內戰。法國內戰最後結果,是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絕後,由基督教教徒亨利四世繼任王位,於1594年眅依天主教,但他一生都不斷被兩教人士暗殺,最後於1610年遇刺身亡。

新說法取代 皇權人授興起

1618年,德國再次爆發宗教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戰爭最初由基督教教徒反對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統治的開始,蔓延至歐洲各國全面戰爭。估計有近一千萬人死於此次戰爭。戰爭內容從最初的宗教戰爭,漸漸演變成奧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族(Habsburg)與法國波旁皇族(Bourbon)之間的鬥爭。原本屬天主教的法國路易十三,在天主教樞機主教黎塞留的協助下,從最初暗中資助基督教徒,到後來公開對抗哈布斯堡皇族。這是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以來,君主順從自身的國家利益多於宗教。三十年戰爭標準著歐洲「神權民主」走向終結:皇權高於神權。 當歐洲大陸傳播基督教和宗教戰爭打得如火如荼,英國也爆發宗教鬥爭。鬥爭的導火線源自於1534年,英皇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再娶,公然反抗教廷,成立聖公會,試圖將神權放置於皇權之下。1553至1555年,亨利八世女兒天主教徒瑪麗一世試圖將英國改回天主教,鎮壓基督教徒,被指責為「血腥瑪麗」,基督徒貴族發動叛亂,改立伊麗莎白一世。1603年,「剩女」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由英格蘭的敵國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繼任,蘇格蘭遷都倫敦,促成英蘇統一。天主教徒如Guy Fawkes(近代俗稱V煞)多次暗殺英王失敗。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死後由他的弟弟,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繼位。英國基督徒貴族們擔心詹姆士二世實行天主教復辟,遂在1688年擁立詹姆士二世的基督徒女兒瑪麗二世,以及其夫君,荷蘭的威廉一世。1701年,為阻止天主教徒再次成為英王,英國國會立例,禁止天主教徒成為英國皇室繼承人。自此天主教勢力在英國消失。 天主教的「神權民主」在17世紀逐漸在法國、德國和英國消失。在天主教與基督教並立的歐洲,過往的「皇權神授」和「神權民主」不再是皇權合法的理由。統治者需要有一套新說辭,保持自己的合法統治權:「皇權人授」。 原圖︰網絡圖片 https://bpsfuelforthought.wordpress.com/2015/08/28/gods-power/ https://www.pexels.com/photo/people-crowd-walking-981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