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一代「恨上樓」和「上樓難」,被認定為導致社會矛盾的其中一個主因。近年樓價再度破頂,加上不少媒體及人士大力吹棒上樓的重要性。筆者認為,追求上樓的風氣上升到一個史無前例的一個熱點,甚或去到一個言過其實的地步。事實上,解決上樓問題是共識,未來政府必須對症下葯,但同時,社會亦理應冷靜審視問題,勿讓部分野心人士利用,反成別有用心者的任何籌碼。
社會必須深思何謂上樓難
近日某電視台有一節目,當中包括數個頗為極端的上樓故事,當中部分故事主角道出有樓有「高潮」,有樓便要一味「靠黐」,成功靠「父幹」等訊息。雖然從中亦包括踏實上樓的故事,但節目仍惹來不少市民及網民的回響。不少街坊朋友也問我「為咗上樓真喺要去到咁盡?」、「無樓便算不成功?」該節目的主角所言是否「戲劇效果」,我無從得知,但情況卻讓筆者反思,現時社會對上樓的訴求,有否因為媒體及部份別有用心人士的抄作而加劇?甚至導致出現部分人士「無病呻吟」的地步?事實上,筆者有朋友一家三口住在近700呎私樓,要求上樓只因「唔想衰比親朋戚友睇」,相信上述情況也在不少朋友的圈子中出現。筆者上述所云,非要淡化上樓難問題,因為筆者認為不少有上樓需要的朋友也難以申請公屋或置業,但我們若不能好好斷症,分析出病情的嚴重性的話,最終更好的置業階梯及短中長期策略也無補於事。
小心處理置業階梯問題
特首選舉期間,不少候選人在其政綱中大談其房屋政策,當中林鄭的房屋政策中,提及重建置業階梯的構思,重點包括在公屋、居屋及私樓之間,加入「港人首置上車盤」,為上樓提供較低門鑑,另外還構思容許「未補地價居屋可經社企出租」,實質上是頗為實是求事。因為能較全方位針對不同結構的「上車」問題作出回應,而非如其他人只提出「假大空」的增建公營房屋目標。
不過,近日有不少社會人士也談及「港人首置上車盤」及「未補地價居屋可經社企出租」事宜的對象究竟是誰,必須小心處理,便正印證我在前文所說的問題。若然社會上將問題和解決方案張冠李戴,不論在政策還是社會風氣上,繼續容許十萬月薪的所謂議員住公屋,便會導致有需要人士難以輪候;或者明明沒有實際置業需要的人卻人人走去買樓,便自然做成資源錯配。換個角度,求過於供,價格豈會不高? 問題只會越趨嚴重。
而說到底,社會各界亦必須在此事上通力合作,政府努力在平衡各方發展的前題下覓地建屋,增加供應及流轉機會,以及在尋求共識後調整相關政府架構,為建屋做好最大準備;同時反對派若真正關心上樓問題的話,便不應事事盲反事事盲拖,給予社會解決問題的空間,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圖:梁國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onghairhk/photos/a.79833563252.78031.10795878252/10154204716268253/?type=3&theater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