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聚焦於晶片戰與人工智能(AI)的激烈較量之際,一場更為根本、更具戰略意義的競爭正在悄然展開——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全球爭奪。這不僅是一場科技競賽,更是決定21世紀中美國運走向的關鍵博弈。正如業界所言:「AI的盡頭是能源問題。」算力爆炸式增長背後,是對近乎無限、清潔、穩定能源的迫切需求。而在這場被譽為「終極能源」的競賽中,中國正以開放、務實、普惠的姿態加速前行。
近期,中國科學院(中科院)聯合多個國際科研機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不僅共享實驗數據,更積極推動技術標準的國際化。這種「以技術惠及世人」的理念,與某些國家築起技術壁壘、動輒將科研成果武器化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中美科技競爭常被簡化為半導體或AI之爭,但真正決定長期國力的,是能源自主與可持續性。AI模型訓練耗電驚人——一次大型語言模型訓練的能耗,相當於數百戶家庭一年用電總和。若無革命性的能源供應突破,AI發展終將遭遇「能源天花板」。正因如此,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破解這一瓶頸的終極方案。因為每升海水提取的氘,聚變釋放能量等同300升汽油;燃料可謂取之不盡,廢料近乎零污染,且無溫室氣體排放。
在此背景下,美國近年雖加大投入,成立多家私營聚變公司如Helion、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並提出「2030年代實現電網接入」的目標,但其技術路線分散、商業化壓力巨大,且頻頻指責中國「抄襲設計」,暴露出焦慮與防禦心態。與此同時,中國則採取「國家隊+民營企業」雙軌並進策略:一方面,「中國環流三號」於2025年3月首次實現電子與離子溫度雙破億度,綜合參數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如瀚海聚能等民企探索直線型場反位形(FRC)等新路徑,展現出強大創新活力。
值得關注的是,中科院近期與歐洲、日本及東南亞多國研究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聚變材料、等離子體控制與AI輔助診斷等關鍵技術。這種開放合作模式,不僅加速技術迭代,更體現了中國對「科技向善」的深刻理解——核聚變不應成為少數國家的專利,而應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公共產品。
相比之下,美國部分政客與企業卻試圖將聚變技術納入「小院高牆」戰略。2024年,美國商務部將包括成都某聚變企業在內的11家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理由竟是「可能獲取美國聚變設計」。這種封鎖思維,不僅阻礙全球科研進程,也暴露其對自身技術優勢信心不足。
事實上,中國在聚變領域的快速進步,源於數十年如一日的基礎投入與人才積累。從EAST(東方超環)到HL-3(中國環流三號),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磁約束聚變實驗體系。故在「十五五」規劃醞釀之際,已將可控核聚變列為重大科技專項,並鼓勵國有資本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這種戰略耐心與系統佈局,遠非短期商業回報導向可比。
原圖:新華社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