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全國運動會圓滿落幕,香港是大贏家。本地精英運動員取得歷史性優異成績之餘,也向國際社會進一步展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美名,對香港優化本地精英運動、大灣區融合,以及日後爭取舉辦更高層次的國際體育活動都起了關鍵作用。
今屆全運會首次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舉辦,整個過程非常順暢。香港取得9金、2銀、8銅的優異成績,是歷年來在單一大型運動會中取得最多金牌的紀錄。而香港承辦的8項賽事順利舉行,凸顯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更上一層樓。
筆者並非盲目「撐」特區政府,而是有個人體驗來支持這個説法。話説我10月底到維園購買幾張男女子沙灘排球決賽門票,但售票員在我已出示身份證的情況下仍然打錯我的名字,以及在未徵詢我有關座位安排和核對個人資料之前就已經打印了門票,以致出票後當我發覺錯誤,但售票處的電腦系統卻已無法修改重印。
我當然不滿意,而當值的全運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職員承諾會跟進處理。結果經過周末假期之後,他們果然回覆,説已安排「調整單」代替出問題的門票。而筆者與家人也順利進場觀看了這兩場沙灘排球決賽。統籌辦解決問題的效率值得一讚。
香港特區運動員在今屆全運會的優秀表現,贏盡市民的喝采。當中以男子花劍團體賽金牌戰最為扣人心弦。全香港市民與港隊一條心,希望「世一」蔡俊彥和「香港劍神」張家朗能夠「復仇」成功,打敗在個人賽中先後取勝他們的福建名將許杰。結果,港隊打出戰前部署,成功壓制福建隊主力許杰,實現全運劍擊金牌「零的突破」。
而香港七人欖球隊在啟德主場館擊敗「三冠王」山東隊勇奪金牌,也是一場令香港市民津津樂道的賽事。
其他香港選手也締造多個香港歷史,包括女車手李思穎連奪三金,成為同一屆全運贏得最多金牌的香港運動員;何詩蓓成為首位在同一屆全運會奪兩金兩銅的香港運動員;網球「一哥」黃澤林贏得一枚銅牌,是香港隊在全運會網球單打比賽的首枚獎牌。他在四強賽中,與最終奪金的浙江名將吳易昺合力上演了今屆全運會最精彩的一場網球賽事,雖敗猶榮。
而現時未被列入精英運動項目的手球,因為港隊在今屆全運會表現出色,雖然在與北京隊的銅牌爭奪戰中落敗,但高昂的鬥志贏得全場掌聲。而特區政府也很快回應手球總會希望有固定場地練習的訴求,表示已積極與持份者研究支援方案,並取得進展。
有消息説,政府正考慮在北部都會區為香港手球隊設立特定練習和比賽場館。全港市民熱切期待手球隊在獲得更多資源之後,能進一步提高水平,成為另一項令港人自豪的精英運動。
體育活動促成旅遊業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作為世界體育強國,而全運會更是全國最高水平的體育盛事,很多項目已是世界級水平,今屆全運會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自然吸引三地大批居民湧到灣區內不同城市觀看體育項目,刺激三地的酒店、零售和餐飲等行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提振本地經濟。香港旅遊業議會早前預測,全運會預計可吸引超過10萬名觀眾前來觀賽。遲些,當政府公布相關數據,就知道全運會對香港的實質經濟貢獻。
除了經濟效益之外,今屆全運會香港有份承辦,而且本地多支隊伍表現出色。以750多萬人口的城市可以拿到9金2銀8銅的成績,令香港市民的自豪感大增,促進社會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近距離認識到國家的體育水平和組織能力的強大,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厚發展潛力,也自然強化香港市民的國家意識,鞏固「一國兩制」的實踐,促進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事實上,今次香港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以及粵港澳三地合辦大型運動會的籌辦能力已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賞。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早前訪港時,提及大灣區有能力申辦奧運。
最新的數據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總量上已與東京灣區並駕齊驅,經濟規模同為約2萬億美元,共同位列全球第一,超越了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但紐約和舊金山是「質量之王」,人均GDP、金融、創科和產業尖端程度仍然領先。
筆者看到一個美好願景:現在距離申辦2036年奧運還有一段時間,只要廣州、香港和澳門繼續努力融合,打造大灣區不僅成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中的「體量之王」,也是「質量之王」。屆時若粵港澳大灣區真的決定申辦奧運,應該會是十拿九穩吧!
原圖:大公文匯圖片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HKG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