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香港不應守舊容舊 待創新

2025.10.17 21:00 博客 林暉

來到2025年,香港立法會終於通過《網約車條例》,標誌着這項遲來的交通創新服務正式納入規管框架。然而,社會輿論焦點卻再度集中於「網約車是否安全」這一老生常談的議題。媒體大肆渲染乘客風險、司機背景審查、車輛保險等問題,彷彿新事物天生就該背負原罪。但細想之下,這種「只問新人、不問舊人」的思維模式,實在值得深思。

根據2024年交通報告,涉及傷亡交通意外的車輛中,私家車佔39%,的士以18%高居第二,遠超貨車(15%)等其他類別。這已說明的士在整體交通風險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更令人憂慮的是,現時全港21萬名持有效駕駛執照的士司機中,竟有高達62.2%(約13.1萬人)年屆60歲或以上。其中,70歲以上的司機超過3.7萬人,佔總數近18%。這意味著,我們每天在街上搭乘的的士,有很大機會是由一位年過花甲、甚至古稀的長者駕駛。

數據顯示,2024年每千名60至64歲的士司機中,有23.1人涉及交通意外,比率創下近十年新高;65至69歲組別為20人,70歲以上亦高達18.6人。雖然表面數字看似不高,但若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比較,問題便一目了然:同一年齡層的公共巴士司機意外率僅為每千人2人,公共小巴為11.2人,的士司機的意外率竟是巴士司機的九倍以上。即使考慮到的士行駛里數較多(2023年達24.4億公里,遠超巴士的7.8億公里),其每百萬公里意外率(2.15宗)雖略低於巴士(2.64宗),但這並不能掩蓋高齡司機因反應力、健康狀況等生理因素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早前荃灣如心酒店發生奪命車禍,一名80歲的士司機自稱「頭暈」,失控撞向行人,導致一名35歲菲律賓遊客當場死亡。事件一出,社會譁然,但譁然過後,制度卻依然故我。我們是否應該容忍商用車輛司機年齡毫無上限?是否該建立定期健康評估機制?這些問題每每在悲劇發生後被提起,卻又在輿論退燒後被束之高閣。相比之下,網約車服務在技術層面早已具備更完善的監管條件:實名註冊、行程追蹤、乘客評分、自動報警系統、保險綁定等,其安全機制其實遠比傳統的士透明且可追蹤。

「欺負新人」心態窒礙進步

問題的核心在於,香港社會對「舊有」與「新生」事物的雙重標準。的士行業存在數十年,早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其結構老化、司機高齡化、服務質素參差,社會仍習慣性地予以包容。但凡有新事物出現,例如網約車、電動車、共享單車,輿論便立刻啟動「審判模式」,要求萬無一失才准上路。這種「欺負新人」的心態,不僅阻礙創新,更讓我們錯過了改革舊有體制的黃金時機。

事實上,香港在網約車立法上已嚴重落後於全球多數城市。新加坡、東京、倫敦、紐約等地早已將網約車納入常規交通體系,並透過科技提升安全與效率。我們卻花了十多年爭論「是否應該存在」,而非「如何做得更好」。如今條例通過,僅僅是起步,而非終點。與其糾結於網約車的「潛在風險」,不如思考如何利用這股創新動力,推動整個交通系統的現代化。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將目光投向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各大城市積極測試無人駕駛的士的今天,香港若仍停留在「60歲司機是否該退休」的爭議中,無疑是原地踏步。自動駕駛不僅能解決人力短缺與高齡化問題,更能透過AI決策降低人為錯誤導致的意外。與其害怕科技改變現狀,不如主動擁抱變革,讓科技為公共安全服務。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www.stheadline.com/society/3494574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