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風災無情 人間有愛 探討「樺加沙」風災過後 香港的應對優化路徑

2025.10.02 14:25 博客 李世榮

超強颱風「樺加沙」於9月24日吹襲香港,令人欣慰的是,翌日市面便已大致恢復常態,民生與經濟活動重回有序運轉軌道。作為立法會(新界東南區)直選議員,筆者長期關注地區事務,全程留意此次風災的應對與復常過程,總體來看,本次風災對香港的整體影響不算嚴重,這背後離不開政府的超前部署,例如針對上次曾發生水浸的敬賢里災區,政府提前通知當地車主駛離車輛,有效規避了潛在損失,這樣的主動作為值得肯定。

天災無情,但人間有愛。此次風災復常過程中,筆者感謝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支援。在接到聯絡後,該公司迅速派出義工隊,優先清理馬鞍山及西貢的多條主要通道,為社區儘快恢復正常秩序提供了關鍵助力,直到今日(28日)仍在為社區提供協助,這份社會責任擔當令人動容。

結合此次風災應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香港在極端天氣後的應對工作仍有優化空間,在此提出三項具體建議,希望能為提升地區應急能力提供參考。

推動企業支援與政府配對

其一,推動企業支援與政府配對,擴大災後清理力量。筆者建議由政府牽頭開展資源對接,將有意參與災後協助的企業,如工程公司、相關專業企業,分散至全港十八區。事實上,不少企業本身具備協助災後清理的技術與人力,若能通過政府搭建的平台明確分工、精准對接,這些企業完全可以成為社區應對力量的「有生力量」,進一步壯大災後復原的整體效能,讓復常工作更高效。

其二,強化完善地區應急設備儲備,應對頻發極端天氣。當前極端天氣愈發頻繁,筆者建議在全港各地加強完善應急設備配置,尤其是無需考牌但需掌握基礎使用方法的設備,比如「龍吸水」排水設備等。過去我們習慣以儲備沙包應對應急需求,但如今極端天氣的破壞力已超出沙包的應對能力;若每個地區提前儲備這類專業設備,就能大幅提升災後響應效率,這也是對傳統應急思路的升級與補充。

其三,引入樹木健康監察設備,防範塌樹安全隱患。在上次風災小瀝源村曾發生大樹倒塌壓毀多部車輛的事件,事後調查發現該樹木健康狀況已極差;而本次風災中的塌樹,目前尚未明確是強風直接導致,還是樹木自身健康已先惡化。基於這些案例,筆者建議引入專門設備監測全港樹木健康狀況:若能及時掌握樹木健康情況,對健康狀況差的樹木提前處理,就能有效避免其在9號、10號風球等極端天氣中倒塌,從源頭減少安全隱患,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極端天氣是對城市應急能力的持續考驗,唯有不斷優化應對策略、補齊短板,才能讓香港在面對天災時更有底氣和韌性,令香港成為理想中的「海綿城市」。上述建議或許仍需進一步細化,但筆者相信,只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攜手,持續完善應急體系,就能更好守護香港這座城市與市民的安全。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www.stheadline.com/breaking-news/3502322/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