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結構急速老化的浪潮下,香港生育率低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儘管政府已推出如新生嬰兒現金獎勵計劃等鼓勵生育政策,但成效有限,急需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從多個方面完善生育支援政策,以提升市民的生育意願。
香港目前主要依靠新生嬰兒現金獎勵計劃來鼓勵生育,每名新生嬰兒派發2萬元,為期三年。然而,截至今年6月底,去年香港僅有3.67萬名嬰兒出生,比2023年僅增加了3000多人。這表明2萬元的經濟補貼,遠遠未能正中問題的核心。生育率無法顯著提升,反映出香港的生育鼓勵政策存在諸多不足。
一方面,香港的生育鼓勵紅包力度不足且不夠持續常態化。與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2萬元獎勵只是一次性的,而養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最擔心的是收入不穩定、通脹等蠶食購買力,一次性的大紅包不能紓緩這種擔憂。反觀其他地方,如韓國將兒童津貼發放年齡擴大到18歲,實施家庭友好型稅收改革,根據所生子女數量免除債務等,這些持續性的政策更能為家庭提供長期的保障。
另一方面,香港的生育政策未觸及深層矛盾,仍停留在經濟補貼層面,未涉及職場文化、家庭分工與性別平等的深層矛盾。在生活逼人的大環境下,夫婦倆皆要為口奔馳,生兒育女意味著婦女會有一段時間無法工作,影響家庭收入。同時,香港衣食住行樣樣貴,住屋成本佔基層家庭收入40%以上,2萬元的經濟補貼對生育決策實在難起關鍵作用。
韓國曾面臨嚴重的低生育率問題,政府宣布進入「人口緊急狀態」後,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措施。內地多地也出台了豐富多样的生育支持政策。在經濟支持方面,湖北省宜昌市伍家乡共同村生育二孩奖励2萬元,生育三孩及以上奖励5萬元;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對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分別發放1萬元、5萬元、10萬元补贴。在服務支持方面,浙江省杭州市加快完善托育服務;江蘇省蘇州市加快完善「15分鐘托育服務圈」,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臨時托、計時托等多样化服務。在時間支持方面,各省份普遍設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至20天的育兒假,各省份產假普遍延長至158天以上。
香港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提高生育獎勵金額,並將一次性獎勵改為分階段、長期性的補貼。例如,可以像呼和浩特市那樣,採取“階梯式”發放方式,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多年發放補貼,將生育支持與家庭長期居住綁定,為家庭提供更穩定的經濟保障。
在短期內,香港政府可以考慮推出交通津貼,減輕家庭的養育成本。目前,香港的交通費用相對較高,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政府可以參照對長者的補貼力度,為兒童提供交通津貼,甚至可以一刀切免除兒童的交通費。這一措施不僅可以直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還可以體現政府對兒童的關懷和支持,提高市民對生育政策的滿意度。
香港要真正解決人口危機,不能只依賴短期的經濟刺激,而必須從制度設計、社會支持、經濟補貼等多方面著手,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鼓勵生育機制。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