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武漢大學的寶貴一課:網路誣告勿等閒視之

2025.08.12 15:54 博客 吳志隆

2025年7月底,全國知名的武漢大學又一次「全國知名」,該校女研究生楊景媛曾經透過網絡博取萬千網友的可憐同支持,一嘗成名滋味,但她近日在社交平台的另一番說話竟然令她成為全網喊打的網絡罪人,甚至連香港浸會大學都表明要重申審核楊同學的博士入學申請。劇情峰迴路轉,人物設定大起大落,網友的情緒好似過山車一樣起起落落,網絡時代帶給我們快感,但也帶給我們很大的風險,其中一樣就是網絡誣告,甚至進一步演化成網絡暴力!

楊景媛透過互聯網指控一位姓肖的男同學,在2023年某天在該校圖書館對她性騷擾,大批不明所以的網民紛紛認定肖男是「色狼」,紛紛「主持正義」,發動網上攻擊,而校方可能是為了盡快息事寧人,在未充分調查事件真相之前,就宣布處分該名男同學。

最終雖釐清真相,但受害者的聲譽及生活已經被重創,網路誣告正以低成本、高殺傷的特性肆虐數字社會,成為撕裂信任、瓦解秩序的新型毒瘤。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並非孤例,在人人有手機,個個做網民的今日,生活中的個別事件,甚至真假難辨的一句話,都可輕易透過互聯網發酵成影響全民的公共事件,網絡誣告乃至網絡暴力已經成為一個可以影響公共治安的社會新罪行。

網絡誣告以及由此引發的網絡暴力,特別是加害者同受害者之間的代價嚴重不對等,成為一把可穿透螢幕且低廉的社會凶器。真假難辨的資訊,在互聯網的快速傳播下,透過選擇性敘事激發情緒、碎片化「證據」引導審判、標籤化的人設取代理性思考,鼓動公眾高漲情緒來進行裂變式傳播,對個體造成的傷害遠超傳統手段。在武大圖書館事件中,受害者肖男在一連串不公平的言論待遇後,患上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家中更有長輩因事件刺激去世,代價可謂沉重。而作為加害者的楊景媛卻可在法院官司敗訴後仍繼續去香港準備升學。

網絡誣告的殺傷力巨大,但相關法律管理卻仍未完善,導致有不法之徒用之於謀取私利,甚至產生「網路水軍」等灰色產鏈來助紂為虐。發生在另一間211名校之內,有女生為了爭取保送研究生的資格,誣告另一位男同學「學術不端」,查了半年發現是栽贓;而一名師範大學的女生追求男同學失敗後,誣告對方性騷擾,直到監控曝光才洗清冤屈。 

網絡誣告的情況存在已久,但相關的法規長期缺席,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技術升級,變得更具殺傷力,取證更困難,網絡誣告對社會的影響已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執法需要重視,但無論內地、香港,有關網絡誣告及暴力的管理並未有專門的法規,雖有刑法、民法等相關條文,但在新的網上罪行,責任難以認定,罪責與懲罰並不對稱

破局之道:法治、技術與文化的三重革命,首先政府應積極考慮完善法治體系,制定《反網路暴力法》整合民事、行政、刑事規則,設立「情節特別嚴重」罪責。此外,還應將由網路引發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罪行,可經由公訴轉化機制提出檢控,以體現對公共秩序的侵害。而在技術方面,網路平台必須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防控,如何善用AI識別模型過濾誹謗關鍵字,與司法機關共建「電子證據存證平台」,簡化證據蒐集的程序。但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教育層面重塑網路倫理,譬如將媒體倫理課程置入學校教育,培養資訊辨識能力與數位公民責任感。
 
網路誣告絕非虛擬空間的「無痕之惡」,武漢大學事件再次警示我們,一個網上發言有可能毀掉一個人,一個轉發也有可能擾亂一個城市,唯有多方合力,方能在數字洪流中建起理性善意的堤壩。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