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香港多元文化是大優勢
發展深度文化遊是出路

2023.09.24 23:00 博客 獨孤帆

疫情退卻後,港人北上深圳和其他鄰近城市消費,取其性價比高,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長遠來説,可以刺激香港人重拾失落的堅毅奮鬥精神,迎難而上,融入大灣區,各自發揮所長,共富共榮,也是好事。

香港人底子厚,擁有龐大消費能力,大灣區其他城市當然歡迎港上北上消費。 所以當特區政府宣佈推出「香港夜繽紛」活動來鼓勵港人留港消費和吸引內地及海外遊客,深圳政府也隨即宣佈21項促進港澳旅客消費的措施,包括派發消費券和改善跨境支付機制,以及打造港澳居民消費示範區等,明顯是鬥搶客。

在商言商,大家各出奇謀來留住本地客和吸引外來客,是正常的商業競爭活動,有競爭才有進步。大灣區各城市都有不同的發展定位,彼此也應該在旅遊資源上各自發揮所長,才能達到理想的協同效應。

香港因爲經營成本較大灣區其他城市為高,根本不能以平價來取勝。但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認定香港不能再像以往般容易吸引外來遊客。因爲我們這個城市過往的歷史背景,成爲中、西、東北亞、南亞和南洋文化的交滙點。 這是其他9個大灣區城市所欠缺的,也是我們香港人的「文化遺產」 ,若能好好利用,加上有創意的推廣措施,當會為本地旅遊業增添更多競爭本錢。

香港曾受英國殖民管治了150多年,原本擁有不少英式建築。 但可惜爲了發展國際貿易和金融,向世界呈現現代化一面,當時的港英官員只知道要拆、拆、拆,以及建、建、建,忽略了保存和保育英式歷史建築物的重要性。

反而以前沒有多大野心要打造澳門成為國際商埠的葡萄牙政府,卻走對了路,保留很多葡式建築,成功打造以博彩、文化消閒和家庭渡假為主的旅遊業,每年吸引無數港人和外國遊客,成為該市的主要經濟支柱。筆者經常與朋友説笑,若沒錢去歐洲,就走一趟去澳門,看看葡式建築,踏踏議事亭前地的葡式碎石路,以及品嘗一下葡國菜,就好像去了一次南歐了。

香港沒有留下很多英式建築確是遺憾。不過,香港仍然是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卻同時有著不同族群在此居住的城市。 這是真正不同人種混雜,不同文化揉合的國際大都會。這個特色為深度文化遊提供了絕佳的條件,特區政府和相關機構要好好運用這些資源。因爲資料顯示,以往內地遊客來香港,有70%是為了購物,但現在這個比率降到只約40%,反而較有深度的文化遊是內地遊客的近期目標,所以香港旅遊界是時候要作出策略性的改變。

在香港長久定居的少數族裔中,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這些南亞裔居民最多,當中很多已在香港生活超過四、五代,甚至更長。他們土生土長,當中很多説流利英語之餘,也説地道的粵語,亦同時保留濃厚的民族文化和傳統。

政府的「夜繽紛」活動之一是在廟街設立不同的美食攤檔,當中包括有南亞食品。 這個構思是不錯的。因爲雖然香港各處都有南亞菜的餐館,例如很多內地和外國遊客均知道尖沙咀重慶大廈是這類餐廳的集中地。但在街頭吃小食,風味卻完全不同在餐廳裡吃。 而且街頭小吃豐儉由人,更為大衆化,所以全世界熱門旅遊國家的著名景點夜市都總是擠滿「掃街」的遊客。

筆者也相信今次包含香港少數族裔食品攤檔的廟街新貌,應該會受到遊客的歡迎。但開發這些獨特的少數族裔文化資源,絕不應該只限於民族食品。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以及相關的機構應該與民政事務總署轄下負責種族融和的種族關係組共同研究,如何在有償條件下,動用這些少數族裔參與振興本地的旅遊業。

很多文化深度遊都包括民族的工藝品製作、民族食品的烹調、民族舞蹈表演,甚至民族文字的演變。 例如,很多香港人旅遊韓國時都會參加韓國泡菜製作班。筆者多年前參觀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時 ,陪同加拿大友人玩一個介紹中國象形文字演變的電腦遊戯,他們覺得饒豐趣味,向我問了很多中國文字的問題,這就是很好的文化交流。

除了南亞裔之外,香港還有不少早期來香港謀生並定居下來的韓國僑胞,所以尖沙咀金巴利街一帶有不少韓國商店。 另外,雖然僑居香港的日本人已沒有上世紀80、90年代鼎盛時期那麽多,銅鑼灣再不是「小日本」,但目前仍有不少日本家庭居住在太古城。

此外,因為中國南方沿海華人早期到南洋謀生的歷史淵源、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轉變、1965年印尼排華等事件,令香港與星、馬、泰、印等南洋地區的華人拉近距離,香港也成為他們喜愛工作和定居的城市。 香港有不少金融界才俊是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九龍城城南道一帶有不少泰國人和歸僑聚居,被稱為「小泰國」。

此外,香港也有合共超過40萬的菲律賓和印尼僑民,大多數是家庭傭工,但當中也有為數不少從事其他行業,並且取得居留資格的專業人士。香港早年也收留過大批越南難民,不少最終也落戶香港。

特區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在香港已落地生根的少數族裔豐富的文化傳統,融入本地的深度文化旅遊節目中。例如透過種族關係組聯繫不同族裔,組織當中能歌善舞,或精於民族工藝製作的少數族裔成員成為不同團隊,定期安排他們在不同地區的旅遊節目中表演,或者作為文化導師指導遊客學習其舞蹈和文化活動。少數族裔若能恆常參與這些有報酬的活動,不僅可以幫補家庭收入,還可以令他們更容易融入本地生活。

另外,香港擁有不少國際學校,包括美、英、澳、加、德國、瑞士、西班牙、挪威、猶太、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等。這些學校的學生雖然大多數都是暫居香港 ,但郤正正反映了香港高度國際化的環境。若特區政府也能找到方法讓這些國際學校學生參與向國際展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是一個多元文化、和諧包容和繁榮穩定的社會,當會對促進香港的國際形象和旅遊業有絕對幫助。

很多人或許會質疑,看南亞裔文化表演,可以去南亞地區,為什麽要在香港看? 但正如一位顧客進入了一間提供水準不錯的融合菜(Fusion)餐廳,發覺不論什麽菜式都非常愜意,他必定會成為常客,因爲餐廳夠方便、多選擇和服務好,一次過可以品嘗幾種不同國家的菜式。

總言之,香港是中、西和亞洲等地文化的滙聚和揉合點,有其獨特的多元文化色彩,是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所沒有的優勢。 香港人要放膽和有信心,充份利用此優點來推廣旅遊業,令香港再次成為一個「客似雲來」的旅遊城市。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