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同小孩去酒店慶祝生日,偶然看到手機上的新聞提示:「大角咀發生謀殺案,一名交由一對夫婦託管的姓鄭3個月大男嬰,今日(13日)凌晨昏迷送院不治,身體多處瘀傷及灼傷,警方調查後拘捕35歲葉姓男報案人及其24歲林姓妻子,兩人涉嫌『謀殺』扣查。」,心情一陣酸痛!
事件算是周末全港新聞焦點之一,各方譴責、婉惜聲音四起,但卻也無法挽回小朋友才剛開始就被扼殺的人生。這是單純的不幸事件,還是特區政府的公共政策、管治出現問題?社會福利署的資料顯示,2021年本港有1,367宗虐兒新呈報個案,比2020年升逾45%,是2005年以來最高。而2022年僅首6個月便有689宗新增個案,很明顯,這是個正趨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背後是政府公共管治的可完善空間。
印象中近年多次有轟動全城的虐兒案,2018年屯門5歲女童臨臨謀殺案,2021年再有「童樂居」虐兒案,而今年又再有3個月大男嬰不幸命喪魔手,大約兩年就有一宗令人慘不忍睹的虐童案件,如果情況持續未能改善,那下一位受害者是誰?
曾有法官指出虐兒罪最高刑罰僅10年監禁,未能反映罪行的嚴重性,認為有關法例應改革,大大加重刑罰以收警惕作用。早在2018年女童臨臨受害之後,議會便有聲音促請學校要擔起「第一守門人」的責任,要求教育局強制要求學校舉報懷疑虐兒案件。時任教局局長的楊潤雄以「心酸」回應事件,雖要求學校若發現可疑的同學可先行通知警方,但拒絕學校為舉報虐兒個案負起責任,認為這樣對校方不公平。
如果當時在學校強化防護與辨識個案的工作,今天的個案是否可以避免?沒有人知道,但廉價的心酸,口頭上的心痛,確實無助解決問題。若新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那虐兒案一再發生明顯不是社會接受的結果,但目標在哪裡?政府官員勿再輕輕放下一句「心酸」便不了了之!
有輿論將矛頭指向男童父母,但若非經濟問題、生活迫人,有誰願意獨留子女給他人照顧?男童父母最多是所託非人,但相信讓親子受害致死絕非兩人本意。他們的不幸也反映出社會對基層家庭的支援仍有改善空間,社會福利署證實案中受害男嬰的家庭,並非該署跟進的個案,但兩名被捕人士家庭則屬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跟進個案。為何有需要的人未能被社會安全網納入照顧,是求助無門?還是審批時間漫長?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政府跟進的問題嗎?
疫情持續近三年,很多基層市民賴以維生的行業都被迫裁員減薪,而生活成本卻不降反升,基層家長受生活壓迫之下的情緒容易失控,將個人情緒發洩在無辜的孩童身上,那誰應該為無助的家長提供支援?誰又該為無辜的孩童提供安全保護呢?這難道不是政府的義務嗎?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548943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