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伯格把臉書另改名為Meta,世人在未弄清楚元宇宙是甚麼的情況下,已一窩蜂的去趕時髦,把元宇宙看成是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裏面商機無限。
其實,朱克伯格只是利用互聯網與數碼科技,為普通人提供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虛擬場景,引誘人們在這個場景裏流連忘返,而朱克伯格則乘機利用人們留下的足跡,去建立他的大數據,從中發掘商機。
我對朱克伯格的做法非常抗拒。怎可以引導世人把虛擬也視作真實?這與騙人有甚麼分別?人類之所以會不斷進步,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會不斷求真,想探索宇宙的真諦。正因為人類對自己所處的世界,認識得比其他生命多,人類才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才可以比其他生命有更好的生活,才令自己的DNA更有延續的能力。如果人類沉迷於虛擬出來的場景,只能獲得一時的感覺良好,可是人類的認知並不會因而獲得提升,將來只會更容易行差踏錯。
宇宙的英文是Universe。Uni是一的意思,Verse是指言文描述出來的版本。即是說,人類對宇宙的描述,最終都要歸一。宇宙之道,必須一以貫之,才能貼近真實的版本。如果可Meta成不同的虛擬模式,那就不知道哪個才真。
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後形成,形成的方式都是基於「一樣」的物理基本定律。所以對宇宙的描述,只能有一個版本。我們一定要透過「求一」,才能不斷接近宇宙的真實版本。
大學是追求真理的地方,要追求真理,就必須「求一」,所以大學叫做University。把分門別類的知識「歸一」的是哲學。不同的學系,讀到最後得到的都是同一樣的名銜—PhD(哲學博士)。形而上學就是「求一」。企圖從具體的,以不同形態展示出來的客觀現實裏,抽象出可以一以貫之的理念。
正因為人有形而上的偏好與能力,我們才能在物競天擇中勝出,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形而上學英文叫做Metaphysics。其前綴Meta,就是朱克伯格為臉書所改的新名字。但朱克伯格的Meta想走的明顯不是形而上的路線,而是在走形而下的路線。因為他虛擬出來的場景主要是為了遷就人的感覺。朱克伯格不想看到世人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亦不想看到世人有較強的形而上的傾向。因為這樣的人寧願冥想,也不想在朱克伯格虛擬出來的場景中流連。
西方的崛起源自文藝復興,而文藝復興的主要特徵就是人類重新開始對真理的追求,不再滿足於由宗教人士作出的虛擬解釋。朱克伯格沒有叫我們買贖罪券,他的虛擬場景是可以免費進入的;但進入後人就很容易會沉迷,並逐步失去形而上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社會在倒退,正退回文藝復興的年代。
原載: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追求真理-拒絕虛擬-293483
原圖:素材網
https://elements.envato.com/getting-virtual-reality-experience-XK5BN8S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