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中聯辦調整角色的關鍵意義  

2021.10.03 22:00 博客 吳志隆

10月2日協助中聯辦朋友組織一場社區專業知識分享活動,邀請香港、台灣投資專家,同近50位筲箕灣街坊分享新股投資技巧,還有日常理財投資技巧。這是中聯辦在國慶前後展開「落區聆聽 同心同行」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該項活動在9月30日已經開始,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先為表率,又一次深入基層,先後走訪慰問香港漁民、創業青年、社區居民、臨街商鋪和「籠屋」住戶,傳遞中央對香港基層民生的關心關注,聽取意見建議。駱惠寧對媒體表示,「中聯辦不僅重視社會各界代表性人士意見,更重視直接聽取基層市民呼聲」。

中聯辦表示,中聯辦幹部將連續一個星期展開深入基層社區的專項活動,透過直接與市民溝通了解,更密切了解社會各界、更直接聽取香港市民的意見。

中聯辦證實同類活動此後將會常態化,將會更密切聯繫香港社會各界、更主動服務市民,這帶出一個關鍵信息:就是中聯辦將改變過往保守的工作模式。以往中聯辦多數官員不直接面對市民大眾,主要透過「本地中間人(團體)」來了解或服務社會的工作模式,將成過去。這將對香港回歸後的管治文化及地區政治文化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有朋友戲稱是「省去中間人,直接優惠顧客」的策略。

可直接「優惠顧客」

中聯辦自回歸以來便在香港管治力量中扮演一個關鍵角色,雖然主要職責是聯繫社會各方面,但多年來給社會的觀感卻是一個「神秘部門」。這是因為過往恪守「一國兩制」當中「河水不犯井水」的原則,盡可能不直接與民眾接觸互動,以尊重香港的「港人治港」。

這樣的好處在於展示中央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但同樣造就了普羅香港居民對中聯辦相當陌生,甚至存在誤解。而包括特區政府與一些擔任中聯辦與香港社會「中間人」的特殊人士或社會組織,也未能充分發揮橋樑作用,甚至當中不少更是「拿著雞毛當令箭」,謊報信息冒領資源的情況,以致當局甚至中央在很多關鍵的涉港決策上出現誤判,導致香港過往的一些風波。若是熟悉這個圈子的人,應該見怪不怪。

筆者在2號的社區活動中,看到中聯辦台灣事務部的曾繁信副部長帶同多名同事與居民共同聽講座,儼然一普通街坊,靜靜聆聽居民對理財規劃的關注點。待到主持人介紹身分後,他們便成為主角,不少街坊主動與在他們攀談,從現場的投資主題,談到大家關心的房屋,還有養老問題,再到大灣區安老及何日通關,甚至兩岸關係等問題。中聯辦同事的熱情交流,儘管有時普通話與粵語會「雞同鴨講」,但讓市民深深感受到誠意,覺得中聯辦其實也很「貼地」。市民將他們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民間智慧,都毫無保留地告訴在場的同事。

中聯辦也很「貼地」

確實,不少中聯辦同事平日的工作範疇與基層社區並無交集,不要說對香港社會不甚了解,甚至連在香港生活也不甚適應。對香港基本情況掌握不足,僅憑中間人的隻言片語,與報告上生硬的文字,有時與實情的出入可以是天淵之別。

中聯辦由今年國慶開始改變,更主動走入群眾,這對準確掌握民意更有幫助,中間人與原有團體的作用依然發揮,但中聯辦與民意的直接交流,難道不是最接近事實的嗎?從公關的角度來看,也展示出中央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強調無論「一國」或者「兩制」都是為了營造香港更穩健的發展,這似乎是兌現友情況的一個必要補充。

原圖: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