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多爾門油考證

2015.07.04 20:00 生活 黃艾

雍正時,琺瑯彩作坊設於三處,即養心殿、頤和園,以及雍正的十三弟允祥的怡親王府,雍正四年(1726),年希堯以督理淮安關,兼管景德鎮御窰廠。雍正六年後,由唐英駐廠協理。當時,宮中燒煉琺瑯料的人員,主管是怡親王;經辦人為郎中海望、員外郎沈喻和唐英,宋七格則負責全部煉製工作。 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親王諭: 「將此料收在造辦處做樣,俟燒玻璃時照此樣著宋七格到玻璃廠每樣燒三百斤用,再燒琺瑯片時背後俱落記號。聞得西洋人說:琺瑯調色用『多爾門油』,爾著人到武英殿露房去査,如有,俟畫『上用』燒琺瑯片時用此油。造辦處收貯的料內,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數目? 爾等査明回我知道,給年希堯燒瓷用」。

現代畫琺瑯的各種釉料及調色油

現代畫琺瑯的各種釉料及調色油

雍正六年:琺瑯調色用此油

此諭說明了雍正六年前後,除上三處作坊外,景德鎮亦同時生產小量的琺瑯彩,釉料則由造辦處提供。但上面提到的「琺瑯調色用多爾門油」,從文意得知是調色用,但究竟是甚麽油?當時,怡親王及其他檔案沒有註明,而從來也沒有人深究,談雍正琺瑯彩的,數十年來都一直因循沿用。 乾隆八年(1743),唐英編輯的《陶冶圖冊》第十七條〈圓琢洋彩〉有云:「圓琢白器,五采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須選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畫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准為佳。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其調色法有三。  一用芸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色便於渲染,膠水所調便於搨抹,而清水之色便於堆填也。畫時有就案者,有手持者,亦有眠側於低處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運筆之便」。
多爾門油

多爾門油

乾隆時代:特性柔潤具黏性

這個敍述,就比較清晰詳盡,從功能上即可辨出當時之「芸香油」,即是現代陶瓷工藝常用的「乳香油」,其特性為柔潤、不易乾、有黏性、不影響彩料發色,用於調油及洗染顏色。而所謂「膠水」,即是現代的「桃膠」,用於調製水料,起黏結作用,多用於勾勒。 由此觀之,雍正時期的「多爾門油」,雖或煉製所用的原材料可能有別,但功能上應等同乾隆時代自煉的「芸香油」。但怡親王為甚麽稱進口調油為「多爾門油」呢? 我認為,此名稱源自德語Dresden,此字「D、R」二字與「多、爾」二音聲母脗合,而「den」德語音近「dan」,華語韻母應用「an」不用「en」,所以,若接受「門」音為德語dan與華語man的音轉,雖然尚可商榷,唯已大幅收窄爭議了。但我國從來音譯外語國、地、人名,每不按字讀音,或字義,而以聲、韻轉音代,如瑞典首都Stockolm譯作「斯德哥爾摩」,冰島首都Reykjavik譯作「雷克雅未克」等便是,其他例子,不勝枚舉。
波蘭王奧古斯二世

波蘭王奧古斯二世

德國瓷都:異名同種上釉佳

Dresden是德國東南一個以市內「巴洛克」藝術風格建築著稱的陶瓷之都,與德國另一瓷都邁森 (Meißen) 比鄰毗連,從前均屬Saxony大公國,因為發現了瓷土和中國製瓷的方法,當時的統治者波蘭王奧古斯二世於是倡導二城生產「白色黃金」,而Dresden首創歐洲瓷器,時為1708年,生產的瓷器統稱為Dresden ware;1710年以後名頭很響。 著名的邁森瓷器則於1709年亦在Dresden開始生產,1710年始遷廠往邁森城。調琺瑯釉的所謂「多爾門油」,歐洲叫做「Dresden Thick Oil」,為最古老的調色油之一,此名至今仍沿用;因為英文俗語 Thick與 Fat同義,現在外國陶瓷界均喜用同義簡化名,稱之為「Fat Oil」,實則乃今日的「松節油」。按其歷史時序、源流、功能及行業類別推斷,當時,雍正所用的琺瑯彩調色「多爾門油」,應是此油。
醫藥用松節油

醫藥用松節油

 

名稱來源:英音中譯簡化之

有國內出版談琺瑯彩專書,認為「多爾門油」即「Oleum terebinthinae」之譯音,雖然物性不變,唯語音佶屈聱牙,毫不相及,又缺乏考證,未能述其出處;而該名稱是醫學界「外用松節油」的學名,相信是該書作者知其屬性,而參看運動員常用醫療用品標籤,對號入座,其實,這並不是陶瓷界或工業界的專屬名稱。我認為,用這個名稱硬套在「多爾門」音譯上,不能作準。 台北故宮有學者發表的學術文章,說:「多爾門油即是doermendina oil,是一種從樹木採收的芳香酯類樹脂」;唯無註明外文名稱出處及源流。但我知道應該是引用已故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 (Joseph Needham) 主持撰寫的《中國科技史》,其中卷5內有「Court Archives noted that Westerners said that “doermendina oil”was used in mixing powdered glass to fire enamel colours. 」一段,但書中之doermendina oil 一字用引號括之並斜體,我們讀學術文章,知道即「所謂多爾門油」之意。 在其註解112項下,註明是引用已故北京故宮前輩學人朱家潛先生 (Chu Chia-chin) 的論述「進口油料音譯」;又加註明:「Probably toluene (Methyl benzene) - 可能是甲苯」。由此觀之,當時朱先生仍沿用英音中譯,李約瑟引用故宮,台北故宮又反引用李約瑟的引用;引來引去,原來,還是反以英文拼音再譯成國語,譯來譯去,但仍然不知「多爾門」是啥? 故撰寫此文試述,希望在古、今陶瓷用語對照上,可助瓷友一臂。 圖:由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