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瓷器鎏金「Ormolu」銅飾器座在歐洲,是所有收藏家和鑑賞家都知道和欣賞的裝飾藝術。此物最引人入勝之處,除了精湛工藝外,在於它的獨特性,每一組銅飾都是專為某件特定瓷器度身訂造,不論設計、造形、尺寸、題材,都鮮有雷同,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和瓷器相得益彰。最讓人驚嘆的,是把一件普通的民窯外銷瓷提昇到一個令人驚艷的感覺。
康熙豆青釉青花蓋罐鎏金銅飾器座解構
Ormolu 自從在法國首次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成為整個歐洲裝飾藝術的基礎。Ormolu的特點是「鎏金」,法語稱之為「doré」,沒有正式的中文名稱,我因其工藝持性,譯作「銅飾鎏金」或「鑄銅鎏金」。此本來是十七至十九世紀法國櫥櫃工匠(ébénistes)把此裝飾工藝主要應用在裝飾櫥櫃的,後來引申到用來鑲配其他家具、鐘錶、燈飾和最容易損壞的中國瓷器上。當時由於工匠公會的嚴格規定,櫥櫃工匠只可以將銅飾鑲嵌於家具之上,而不能跨界製作, 按行規,大小Ormolu鎏金銅器座和飾件只能由「銅藝原創工藝師」(fondeur-ciseleurs)製造。
佳士得拍品—康熙五彩缽(左)及藍釉缽(右)配法國攝政時期風格的鎏金銅飾器座
法國鎏金,其法與我國鎏金無異,是利用黃金可溶於水銀(Mercury)的特性,將1:6的金、汞配份混合成汞齊(Amalgam),塗於在銅鑄器座或飾件上,火煉後水銀蒸發,還原成金膜。以同樣的方法,可以鎏銀或其他金屬,唯有鐵不溶於汞。
因為在處理鎏金過程中產生的硝酸汞 (Mercury (II) nitrate) 含有劇毒,基於健康理由,法國政府在1830年左右便限制了使用汞齊,並且發警告汞齊鎏金法會導致早夭;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業者漠視忠告,仍繼續使用傳統鎏金工藝技法。迄1840年,雖然英國的喬治•埃爾金頓(George Elkington)和亨利•埃爾金頓(Henry Elkington)已發明了電鍍法(Electroplating),但法國的工匠則遲至1900年代始將鎏金改為鍍金。
仿哥釉觀音瓶鎏金銅飾器座解構
典型的Ormolu銅飾設計具有雕塑特徵,既有一件完整作品的整體結構,又具極強的裝飾性。很多人都直覺認為此物精工細琢,一定是銅雕藝術,但實際上Ormolu銅的部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藝術品。
失蠟法一般用於鑄造複雜的立體結構,其法大概為在以蜂蠟、松香和牛油等混合而成的蠟料上雕出蠟樣,蠟樣外再反復澆淋細泥,乾後成外範,經加熱燒結成泥範,加熱的同時,溶化了的蠟水會從範下預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範;然後再澆銅汁鑄器,這樣便可以造出結構非常複雜的鑄件了。
雍正藍釉瓶配洛可可風格鎏金銅座(左)嘉慶青釉粉彩胆瓶配新古典風格鎏金銅座
本來法國在傳統上一直都使用黃銅(或紅銅copper)作為的Ormolu的金屬體素材,但後來法國開發了銅、鋅和錫合金,就是青銅(Bronze)。便用之製作立體鎏金銅塑花鳥、動物、人物等,所以有時看到法國的拍賣說明有「青銅公仔」(Pomponne)此字,就是Ormolu器座之別稱。 與黃銅(紅銅)相比,青銅強度高、熔點低,加入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至800℃;而黃銅(紅銅)的熔點則為1083℃。更何況青銅的可鑄造性強,耐磨,而且化學性質穩定,更適合用作鑄造複雜組件。
既然Ormolu是法國櫥櫃工匠最先應用的,又歷時數世紀的發展,也許應該略談它的發展過程。十六至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Baroque)是法國家具製作的鼎盛時期,名貴家具象徵當時法國社會的富裕。王公貴族已不再滿足於只是手工精細的家具,都紛紛追求巴洛克式的豪華型家具,堆金砌玉又顯得太過流於庸俗,而Ormolu鎏金立體銅飾則可以充份表達到既奢華又有文化的藝術效果;若同時也以此來裝飾燈具的話,鎏金可以反射光線增強了閃爍效果。在十七世紀中、後期也影響到應用Ormolu在裝飾瓷器上,之後便成風尚了。
路易十四時代Ormolu裝飾櫥櫃大師安德烈•查爾斯•布爾的作品及細節
安德烈•查爾斯•布爾(Andre-Charles Boulle,1642-1732)是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時期代的櫥櫃名匠,他引領潮流,是當時最關鍵的人物,擅用 Ormolu,他的創新設計徹底改變了當時的裝飾藝術。就是他把 Ormolu 推上了高峰。當然他背後的最大助力是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和康熙有書信交流,和他的孫子乾隆 (1711-1799)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一中一西大玩家,性格皆好古喜新,在位時正值盛世,一個在位七十二年多,一個前後六十四年,期間把所有新鮮玩意都發揮到極致。唯一不同的是乾隆有祖傳官窯為他燒製瓷器, 而當時路易十四則耍到處搜集。
踏入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的法國洛可可(Rococo)時期,櫥櫃名匠仍然主導著各種裝飾設計。但Ormolu在洛可可風格設計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家具,壁爐、吊燈、燭台外,又應用在鐘錶鑲飾,尤其是製作成中、外各式瓷器的鎏金銅飾器座是當時法國最熱門時尚物品。當時鑲嵌的瓷器,除中國進口的民窯器外,尚大量採用當時歐洲官窯德國邁森(Meissen)和法國塞佛爾(Sevres)的高端標緻作品。
洛可可風格鎏金銅座鑲歐洲官窯瓷器二例 - 邁森(左)及 塞佛爾(右)
路易十四的孫子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時期,法國已開始步入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階段了。在洛可可時期,Ormolu銅飾的目的是鑲嵌、襯托的功能。家具、燈飾、瓷器等器物仍是主題。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則應用大量立體形象和圖案,如飄帶、蝴蝶結、花環、帷幔,與及動物、人物等。作品細節豐富,鑄造精良,把鎏金銅飾器座衍化成另一個藝術焦點。這些特徵也作為我們後世鑒賞、斷代的其中一個指引。
中國瓷器在歐洲,本身就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有些雖然在我國只是平民百姓的日用瓷,但當時的歐洲人平常也捨不得用,往往只用於陳列。經過在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前後幾個世紀的藝術薰陶和衍化,在這些瓷器上添加了鎏金銅飾,將之提升到另一個新的高度。正如前述 ,Ormolu銅飾只限於公會指定的「銅藝原創工藝師」方可以製作。當時工藝師除代客配座外,也會自荷蘭購入瓷器,配上鎏金銅座自用或出售;他們傳世的作品,其中精稀品在今日拍場也價值不菲。
在西洋藝術史上有記載的 Ormolu 大師(法語稱之為Marchands-merciers) 。例如作品都被收藏在凡爾賽宮的加菲利(Jacques Caffieri,1678-1755);或為路易十六的妻子安東妮亞皇后(Marie Antoinette,1755-1815)製作首飾寶盒的哥提爾(Pierre Gouthière,1732-1813);或法國奧爾良公爵菲臘二世(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 1674-1723)攝政時期(1715-1723)的「攝政裝飾風格 」(régence)創始人紀仙(Charles Cressent,1685-1768)等。都是十八世紀最著名的裝飾藝術家。是法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時期的Ormolu先驅人物。傳世的瓷器配鎏金銅飾器座的精品大都出自他們手筆。
路易十五時期巴洛克風格鎏金鑲康熙藍釉瓶及瓷像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Ormolu銅飾眾多拍品一瞥)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