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是中國南方與台灣傳統廟宇和大宅的屋頂和壁堵裝飾,源於唐三彩,或更像我國廣東的「石灣公仔」,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製作步驟繁複,全用手塑,造價頗高。除在台灣各大廟宇,如新港媽祖廟、南鯤鯓代天府、艋舺龍山寺等;和民宅如台中潭子摘星山莊等;都以保存完整的交趾陶著名。我所見在嶺南,如建於光緒十四年 (1888) 廣州的陳家祠,屋頂上也五彩繽紛,陶塑花鳥、樓閣、動物和人物交織的吉祥寓意和民間故事。
交趾陶不光在台灣人人皆知,它的大名,蜚聲國際。而「交趾」一名,並非指我國古代對越南的舊稱,而是源於往日台灣日治時代,日人稱這種工藝為「交趾燒」,日文作 Koji Sho 或 Koji Yaki,而歐美藏友稱之為 Cochin ware。法國瓷友乾脆稱之為「台灣陶器」 (Céramique de Taïwan) ,可想而知,這類「交趾陶」陶俑,在歐洲聲名,甚至超越廣東「石灣公仔」之名。 交趾陶源於廣東,所以台灣匠人稱之為「南燙」,為二次燒成之低溫釉器,其製作工藝與其他陶瓷作品沒兩樣,甚至更複雜。交趾陶不用模具,全憑匠人一雙巧手,捏、推、塑、貼、刻、劃,把平面畫作轉化成三維雕塑;陰至半乾,然後將內膛掏空,使燒製時不存氣,器體不致破裂;完全乾燥後,以1100°C 燒成素胎,再上彩釉,以低溫800°C 燒結。最初製作用釉,源自大陸的五彩,迄日治時期自日引進新式釉上彩,當時稱此種釉彩為「水燙」,因為在製作上,日本的釉上彩又比原先來自廣東的五彩釉,更容易操作,所以當時都用日本水釉。而現今交趾陶的釉彩,大都採用新開發寶石釉,質感比水釉來的精緻,釉色亦有寶石般的光澤,以及隨著陶塑形體不同產生不同的流釉效果,與傳統中國五彩比較,顏色鮮豔奪目,而中國五彩發色則較沉穩內斂。 談交趾陶,不能不提葉王 (1826-1887),葉王即葉麟趾、台灣嘉義人,其父葉清岳本為陶工,是故葉王家學淵源,技藝出眾,塑像人物,栩栩如生;為第一位臺灣出身的交趾陶大師,有「臺灣交趾第一人」之譽,其作品曾遍及全台。 現在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在全台灣收藏葉王的交趾陶作品數量最多,其起因乃於咸豐十年 (1860 ) 重修慈濟宮時,聘請了交趾燒大師葉王做壁堵及屋頂的裝飾。葉王當時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創作了數百件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安放於廟頂中脊到正殿內壁堵。 大約在1980年期間,在台灣嘉義有些古董商人將廟宇翻修時拆卸的交趾陶俑買進,在古董市場上流通,讓交趾陶開始轉化成可收藏的藝術品。而在1980年當年,就有五十六件葉王原作被盜,但卻沒有在本地市場出現;後來在2003年時輾轉從海外購回。所以有一段時期,凡是從台灣出境旅客行李內攜帶仿製交趾陶紀念品的,都一律檢查,以防國寶出境,而當時真有不少旅客被扣,直至查明確實是現代仿品始放行。 後來慈濟宮廟方從原位卸下所有葉王原作,建了「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將所有葉王原作置於館內保存,開放給公眾欣賞。另請嘉義交趾陶藝師林洸沂按廟方提供的相片或實物,重新仿製,安放在原葉王交趾陶的位置。現在市場上葉王交趾陶原件基本上絕跡;國內、外極少數私人轉讓的古董交趾陶,都是八、九十年代購入的,由來有自;餘此,斗胆説皆為現代仿品。所以現在收藏交趾陶,很多藏友都以現代交趾陶大師精美作品為目標了。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新港媽祖廟屋脊交趾陶塑)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