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康熙五十九年 (1720) 九月十五日,康熙將噶爾桑送到拉薩布達拉宮坐床成達賴六世,又派兵四千駐藏,西藏便正式成為中國藩屬。但雍正五年 (1727),前藏隆布奈叛亂,雍正派兵一萬五千斟平。乾隆時期,更派有駐藏大臣及增加駐軍。乾隆二十二年 (1757) 達賴六世圓寂,乾隆於二十七年 (1762) 派羅卜藏降白仼達賴七世,更於乾隆四十八 (1783) 年頒與玉册玉印,以示正名正位。後來於乾隆五十七 (1792) 年創立「金瓶掣簽」確立之靈童轉世由中央確認的制度,便是更進一步全面控制西藏政教了。 由於西藏在地理上對中國的重要,為籠絡故,除了不斷扶植西藏宗教發展外,更大量燒製具有藏傳佛教風格佛教供奉的聖物,作為宮內供奉及賞賜用。宮中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瓷器,可大致分為三類,一為仿製藏傳佛教中的法器;二為仿製藏蒙生活用具;三為有藏傳佛教紋飾之中原器皿。清代西藏地區的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每兩年都輪流向朝廷進貢,而宮中造辦處製作的法器,都以藏區進貢的法器為範本,而在御窰廠燒製的,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 我從前在《乾隆修密宗》一文中談過乾隆虔心禮佛,宮中設佛堂三十多處,加上乾隆喜愛藝術,又喜瓷器,所以現在兩岸故宮所見的清宮舊藏瓷器,佛教法器聖物甚多。其中具藏蒙特色的瓷品,也談過「甘露瓶」、「賁巴壺」、「賁巴瓶」、「多穆壺」、「軍持」等。但清宮舊藏中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瓷器,又豈只上述幾種? 「五供」乃佛前五件供器,本為漢族民間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稱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爐一隻、燭臺與花觚各一對組成,五供除了在宮中極為普遍,三十多處佛堂及後宮多有置備。清代以乾隆時期燒製的瓷質五供器最多、最精,以青花、粉彩為主,紋飾以雲龍紋、纏枝蓮紋、蓮托八寶等為多。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兩院藏有不少清宮舊日五供,但可惜有些已不成套了。
「八寶」是藏傳佛教的主要供器,「八寶」,在清代順序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器物組成。被藏傳佛教視為吉祥象徵。按照教義的說法,「法輪」代表大法圓轉融;「法螺」 為妙音吉祥;「寶傘」及普蓋眾生;「華蓋」代表通覆三千;「蓮花」代表出濁不染;「寶罐」代表福智圓滿;「金魚」代表堅固活潑;「盤腸」則代表貫徹通明。乾隆以前,「八寶」僅以紋飾形式在瓷器上出現,自乾隆起,始燒製單獨成器之八寶瓷。故宮中正殿梵宗樓供奉之一尊「九首三十四臂十六足大威德怖畏金剛」的供臺上,同時也供奉著大、小兩組粉彩八寶。這種陳列方式據說源自西藏,目前保存的狀態,據故宮介紹,為清朝乾隆時期的原狀。 「七珍」亦為佛前供器,由「金輪寶、主藏寶、玉女寶、大臣寶、白象寶、勝馬寶、將軍寶」七件組成。原為古印度神話中轉輪王福力所生之寶,後為佛教沿襲。「金輪寶」,即法輪;「主藏寶」,又稱摩尼寶、神珠寶,表示圓明光瑩;「大臣寶」,即文官坐像,表示持守戒律;「玉女寶」,又稱王后寶、妃寶,為女性菩薩形象,表示妙靜和平;「白象寶」,表示佛法無邊;「勝馬寶」表示佛法廣播;「將軍寶」,又稱兵寶、武士寶,為武士形像,表示護持佛法。 「七珍」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沒有出現過。乾隆時期之「七珍」,由鏤雕成形,下托以蓮花器座,並描金,仿製銅鍍金效果。七珍與八寶一樣,為乾隆以後盛行整個清代以迄民國的紋飾。 「塔」亦作「浮屠」。由古代印度傳入,稱作「窣堵坡」,梵文作Stupa,用作供奉經書、舍利、佛像等。在古代印度,最早建塔是為着放置釋迦牟尼的舍利,也成為佛的一種象徵。塔為釋迦牟尼 (梵文作Sakyamuni) 親自向阿難尊者 (Ananda) 教示造塔的方法及規格,并以袈裟叠成四層正方,上置覆钵及錫杖以示。所以塔基成方形,基座四角表四無量心。塔既代表佛之三身、三界及五大(地、水、火、風及空),塔頂冠代表佛之無見頂,塔頸又稱相輪,代表佛意。在古印度佛教中塔的層數與塔相輪數相同,皆為偶數,傳入中國後則基於「陰陽五行」之說,塔的層數和相輪數皆為奇數。輪數以供奉對象而定,最多有十三層,稱為「十三天」。塔身內並供奉釋迦牟尼塑像。為藏傳佛教至崇高之供品。御窰精製的瓷器塔座,一般置於佛前供案之上,觀賞兼供奉。 「酥油燈」是藏傳佛教佛前供奉的長明燈,因用酥油作燃料,故稱「酥油燈」。瓷質酥油燈大量出現在乾隆期間,其形制與西藏金銀製之酥油燈大體相似,以青花最多,紋飾多為「蓮花梵文種子字」圖案,一般形制口微撇,直壁,高圈足外撇。青花酥油燈在乾隆時期宮中有大量使用,並作賞賜番僧之用。此物傳世數量頗多,市場價格也在可接受範圍,很多瓷友都有收藏。 圖:由作者提供(頂圖:北京故宮藏七珍中之火珠象寶武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