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經濟好樓市就好,也就是說當經濟好,人均收入增加時,消費力自然也增強,當然也會惠及樓市。樓宇是人類居住的必需品,當人們賺錢多了,自然要改善生活環境,於是首次置業、細樓換大樓的個案就會立即增多,市場上甚至會出現買多一兩層樓作收租的投資者。
在香港,我認為應該形容樓市好經濟好更為貼切,環顧過去,香港樓市上升並非單由經濟帶動,或者可以這樣說,在每個階段,香港樓市升幅均遠高於經濟增長幅度,我們看到經濟增長率多或少,對樓市並沒有直接影響。
原因是什麼?香港號稱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和地產是兩大重要經濟支柱。香港處於亞洲核心地段,4小時可直飛亞太區所有大城市,加上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自然成為經貿交流的重點城市。在這個彈丸之地,由於地少人多,房屋的內外需求十分殷切,樓宇不光是用來作居住用途,還成為投資保值的工具。
地產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直接從事地產相關行業的人數達10萬人,間接關連行業的人也有20萬至30萬人(如:銀行、傢俬、裝修、律師行等),如此龐大就業數字,地產業的興衰對香港經濟起關鍵性作用,加上地產稅收也是政府庫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地產好經濟就好這一論點,在香港以往的經歷就完全體現出來。
很多人會質疑,樓價高租金高會影響經營成本,營商環境會變差,另一方面,年輕人上車會愈來愈困難,埋怨會愈來愈深。這些論調其實很正常,也沒有不對,但如果因為以上原因而刻意推倒樓市,對經濟發展會帶來不良後果。本人從事地產行業快30年,經歷不少起起跌跌,未見過樓價大跌時,香港人會有好日子過。
筆者認為,香港的成功是因為金融和地產的成功,大多數港人的財產都投放於樓宇上,放棄地產業發展其他行業不切實際。政府的責任是要解決市民居住問題,而不是要幫助市民買樓,如果整天讓外界有一個錯覺,以為政府必須幫助市民上車,買不到樓就是政府責任,那麼社會怨氣會愈來愈多。到了有一天,連月入1萬元的年輕人也埋怨要買樓,樓價要壓低到什麼程度才能滿足他們?
香港人喜歡學新加坡,為什麼不學習人家的房屋政策,將物業市場分為兩個市場,大興土木興建公屋、居屋和資助房屋,此一市場充分照顧本地人的居住需求。然後將另一市場劃分為私人市場,價格升跌由市場自動調節,政府盡量減少干預。這樣一來,既可保住最自由經濟市場美譽,又可使地產方面的稅收來源有保證。
圖:文匯報 http://news.wenweipo.com/2015/02/28/IN1502280019.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