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期,開放海禁,從歐洲進口彩料創燒彩繪瓷新品,名「畫琺瑯」。琺瑯彩瓷當時乃專供皇帝玩賞之物,傳世品以康、雍、乾三朝所製為最精美。
康熙時期直隸總督趙弘燮在其謝恩摺中提到獲贈「法藍蓋碗」一只,但為康熙以硃批更正為「法琅」;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清史和滿語專家莊吉發教授認為滿文發音應為 「Fa Lan」,但清檔中未見有載「琺瑯」或「法琅」這名稱出處,而坊間的著作、書刊、論述,皆以「外來語的音譯」為依歸。
清檔中未見載有琺瑯出處
其一:「來自15世紀中葉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但我認為雖然 Flanders這比利時自治領現在的幅員比從前大,以轉口為主要產業,鄰近之安衛普為歐洲第二大港,某名牌球鞋的歐洲分銷中心即設於此;但清代時實為法轄大公國,幅員遠比現在小,法文國名 『Flandre』,發音雖接近『法琅』,但當地以羊毛貿易起家,藝術方面以建築著稱,亦不見有關釉彩資料載於外國史籍;Flandre 與琺瑯釉料並無證實的關係。
其二:「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雖論者無考,但按《隋書》、《舊唐書》所稱之拂菻,乃波斯語 Hrūm 或 Hrōm之對音,指東羅馬,而非西域;而當時琺瑯器尚未傳入中國。
其三:「當時稱搪瓷嵌釉藝術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轉音為琺瑯」。此乃「想當然矣」之説,但仍沒有解釋源於何字、何音、何解。
其四:「拂郎泛指歐洲,即法蘭西,又稱葡、西為佛郎機」。但《元史》中的「弗林」和《明史》中之「佛郎機」,實乃當時阿拉伯及波斯人稱歐洲為 Farang 一詞之音譯,並不是隋、唐時的拂菻,二者無關係。而此時之琺瑯器不叫珐郎,稱為大食窰。「Tazi」 即阿拉伯穆斯林,國內學者認為大食窰即是「掐絲琺瑯器」,十四世紀元末始傳入中國。
其五:「佛郎即佛菻的轉譯,唐、宋對東羅馬拜占廷帝國的稱謂,繼承古羅馬及古埃及的藝術,十二世紀前後興起『佛郎嵌』,即鏨胎起綫琺瑯」。雖言之成理,但唐代稱東羅馬為佛菻,而兩宋又用之以稱呼小亞細亞,稱謂不專指東羅馬,學者考定「佛菻」名稱則源於波斯及阿拉伯語Rūm;而唐、宋時琺瑯器尚未傳入中國,而國內學者既認定「鏨胎佛朗嵌」於十二世紀前後才興起,生產地在法國及萊茵河流域。所以應不可能之前傳入中國,而東羅馬存在約自公元330年起,版圖當時只覆蓋東歐、西非、西亞,所以應該並非琺瑯之傳入及發源地;亦不可能先有名稱,若干個世紀後才有實物。大凡事物,當有實體功能、形狀後,必亦同時會產生專屬名稱,不可能幾百年來無以名之。所以相信「佛朗」一名,應是傳入我國前已存在,後人以無時代、源流、功能關連之唐代「東羅馬」移作專屬名稱,大有可能是考證時套用近音「佛菻」而假設附會。
「瓷胎畫琺瑯」我國已存三百年
愚見認為上五說皆有不足,皆以地名為本,五者出處不一,外文音譯雖然是肯定的了,但時間、地點、意義尚有疑點,而究竟「琺瑯」一詞,確證是從什麽外文名稱譯來?何音?何解?何時?則付之闕如,而其源流亦欠詳考。
「瓷胎畫琺瑯」在我國存在三百年,而其源流及原名,尚人言人殊,希望此蕪文能梳理出一個紋理,並補以上各説的地名、物品考證之不足,讓瓷友多一個話題。
「琺瑯」英語為 Enamal,意即「釉塗層」,國外稱琺瑯嵌或掐絲琺瑯器為「Cloisonné」,法語為「裹釉」之意,目前最老的琺瑯器,為雅典博物館藏的公元前15世紀「金嵌琺瑯青銅匕首」,足證琺瑯嵌之發源地為希臘及地中海一帶,而歷史有三仟五佰年。中世紀時 (即五至十五世紀) 由聚居於伊比利亞 (Ibérica) 半島 (今西班牙、葡萄牙) 號稱「伊斯蘭征服者」的摩爾人 (Moors) 將琺瑯技術帶往原籍地非洲,亦影響了伊斯蘭藝術;後由阿拉伯語系穆斯林將掐絲琺瑯釉料及技術傳入中國,故我國稱之為大食窰。
琺瑯彩釉料=法音fajɑ̃s=「法琅」
摩爾人更發展到將琺瑯釉料畫在陶器上,十五世紀以前,位於地中海的西屬馬約卡島並非現時的度假勝地,而是伊比利亞琺瑯彩陶輸往義大利和歐洲其他部份的轉運中心,馬約卡至今仍以彩瓷聞名。馬約卡島的確於公元534年為東羅馬領土,但公元902年已歸摩爾人。法國南部距巴黎400公里的陶都利摩日(Limoges),在十二世紀時已製琺瑯嵌,十五世紀時更取代馬約卡成為琺瑯嵌、銅胎和陶胎畫琺瑯的重鎮;作品以宗教題材為主,例如教堂的彩色玻璃、金屬掛畫、陶器、聖像等,便以琺瑯彩繪製。十二世紀之前利摩日已自煉琺瑯彩釉料,這種釉料,法文稱之為「Faïence」,法語讀音為fajɑ̃s,就是「法琅」,也就是「彩釉」的意思;引申到連西洋「畫琺瑯陶器」,也統稱為Faïence,此名稱至今仍沿用;這便是「琺瑯」這音譯名稱的由來,而各種琺瑯工藝之出現時間、發展階段與傳入我國時期亦吻合;也可推斷「法琅」器物最遲至中世紀時已有專屬名稱。等同「結他」、「啤酒」等外文音譯名稱同理,二者皆發源於古希臘美索不達米亞 (Mesopotamia) 或古埃及,「結他」亦是摩爾人在八世紀傳入歐洲,但都不以地命名,而是以實體意義形成後之專屬名稱沿用至今。
「畫琺瑯」則在康熈二十二年 (1683) 由耶穌會教士首次進貢清廷。後來利摩日的法籍陳忠信神父 (Jean Baptiste Gravereau) 於康熈五十八年(1719)來華指導煉釉及畫琺瑯技術,時日雖短,卻奠下我國發展「瓷胎畫琺瑯」的基礎。
Faïence這種存在已久的製琺瑯材料,在現代玻璃工業及搪瓷業也普遍應用,業界一直沿用其英語音譯「費昂斯」一名,直到近年才有漢譯,稱之為「釉砂」;由此可証,我的推論,極有可能成立,望瓷友指正,一同探討。
公元前15世紀金嵌琺瑯青銅匕首
10世紀金嵌琺瑯宗教掛飾
雍正琺瑯彩碗
18世纪法國琺瑯彩蓋盌
圖:由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