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登基,命人燒製「九龍公道杯」,為群臣斟酒。此杯中有龍頭,酒少斟則不見有奇特之處,但若斟酒太滿,則全部從底泄出,此杯極奇極美,當日遂用此杯賜酒。遇有貪杯多斟者,酒過半杯,便全部泄出。後朱元璋知其原理,方悟為君需不偏不倚,主持公道之理;亦藉此告戒世人,過貪則連原本擁有的,也會一併失去,所謂貪則變貧是也。遂賜名曰「九龍公道杯」。
九龍公道杯
以虹吸原理排放液體
唯此說乃小說家言。公道杯始見於宋代,當時既是實用器,又是戲娛之物,在飲酒時,用於行令,以助酒興。現藏於煙台市博物館一件南宋龍泉窰公道杯,足証公道杯並非洪武首創。
煙台市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窑公道杯
其實公道杯乃利用虹吸原理(Siphon Principle)製成之物,公道杯中間暗藏一個連接到杯底的中空U形的管狀,謂之虹吸管,虹吸乃流體體力學現象,處於較高位置的液體充滿虹吸管之後,開口於更低的位置,由於萬有引力作用,管子兩端的液體壓強差能夠推動液體越過最高點,向另一端全部排放。
虹吸原理圖示
西方日本有類似設計
公道杯並非我國獨有,國外叫「畢德哥拉斯杯」,相傳是活於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數學家、「畢氏定理」和「黃金比例」的發現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所創(Pythagorean theorem -即我國幾何學上之勾股定理),目的為了懲罰貪杯的供水工程工人而設計的酒杯。在日本沖繩石垣島,亦有所謂「教訓茶碗」(Kyokun chawan),皆異曲同工。
北京故宮藏的一件光緒紫砂綠地粉彩公道杯,杯心有一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仙人,面對一黃彩圓柱而坐。圓柱中空,內有紫砂陶質細長浮柱,浮柱作壽星狀;圓柱上有五個紅點。未斟酒時浮柱上之紅點分別指向在座圍飲之人,當斟酒時,浮柱上升,壽星面對那個紅點,便由相應之人飲酒。浮柱上有刻度,當刻度露出時若還繼續斟酒,則被視為有失公允,酒會從仙人身下的小孔處流出杯底。此杯設計巧妙,匠心獨運,認真貫徹公道杯之情趣。
北京故宫藏光緒宜興绿地粉彩公道杯
無口無蓋的梨形酒壺
由公道杯,不由聯想到1968年在陝西省豳縣出土、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一隻宋代耀州窰「倒裝壺」。此壺梨形,上部壺蓋不能打開,頂端與腹側置飛鳳式提梁,鳳首指向的另一側貼塑母子獅。母獅張口作壺流,子獅在母獅腹下吸吮,造型生動、逼真。肩腹之間裝飾乳釘紋、垂三角紋各一周。腹部深刻纏枝寶相花紋,下刻仰蓮紋一周。整品集拉坯、貼塑、套模、剔花工藝於一身的藝術品。
左圖:陝博藏耀州窯青瓷倒裝壺;右圖:北京故宮藏宋代青白釉倒流壺
該壺無口無蓋,只在壺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時須將壺倒置,酒由壺底梅花孔注入壺腹,故名「倒裝壺」。壺內置漏注與梅花孔銜接,酒通過漏注流入壺內,利用連通器內酒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來控制酒面,流下有同樣的隔離裝置,倒置時酒不致外溢,若外溢則表明酒已經裝滿。同樣,將壺正置或傾斜倒酒時,因壺內中心漏注的上孔高於最高酒面,底孔也不會漏酒。此壺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匠心獨運,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實際上此法一直沿用至今,現代的蒸餾咖啡壺,都是利用同一原理,不過倒裝不用反轉器物,卻以蒸氣往上冲裝而已。
左圖:倒裝壺內部虹管示意圖;右圖:現代摩卡咖啡壺內部
圖: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