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風盛,文玩亦多,文徵明曾孫文震亨著有《長物誌》,列入眾多的文玩,計有硯、筆、墨、紙、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掭、水中丞、水注、糊鬥、蠟鬥、鎮紙、壓尺、秘閣、貝光、裁刀、剪刀、書燈、印章、文具等等。此外,尚有香爐、袖爐、手爐、香筒、如意、鐘磬、數珠、扇墜、鏡、鉤、缽、琴、劍、靈璧石、昆山石、太湖石、粉本、宋刻絲、畫匣、書桌、屏、架、幾、沉香、茶爐、茶盞等等。多不勝數。
讀書人從來重視文房四寶,雖然今日已無古人的士大夫情懷,但配合使用文房四寶的小東西,例如「紙」有紙鎮、壓尺等,「筆」有筆杆、筆山、筆架、臂擱、筆舔、筆洗、筆筒、筆盒等,「墨」有墨床、水盂、水滴等,「硯」有硯屏等。這些配件,統稱為文房清玩,即是文人書房裡的小玩意。文玩用金玉牙木石竹製者皆有,而最普及者,非瓷製者莫屬。有些瓷友常見的、大件的,如筆洗、筆筒等,多有收藏。我特意介紹一些我欣賞的清雅小件,與瓷友分享。
明清時製瓷工藝發達,瓷筆杆極為流行,瓷筆杆初見於宣德,存世明代瓷筆杆,以萬曆常見,多為明宮舊物。清代則以乾隆筆杆為多,多製作精美,瓷筆因重量適中,尤其大筆,除美觀堪賞外,亦具實用價值。
筆山因形狀成山狀,架筆其上,現存世有紀年款之筆山,以北京故宮藏之「大明正德年製」阿拉伯文瓷筆山為代表。以後各朝皆有燒製,以乾隆時期,式樣最多姿多彩。
我國書寫用毛筆蘸墨,筆鋒毫毛,需整理墨色,理順筆鋒,方能落筆。前人以石硯研墨,就便於硯沿舔筆,後來遂發展出另類功能之文房雅器,明代稱之為「筆覘」、「筆舐」、「筆掭」,清代稱之為「筆舔」。
中文書寫,從右至左,寫小楷時小用中鋒筆,以右手書寫,衣袖容易拖墨曳污紙張,需要一物擱臂作支點。以瓷製臂擱所知始於宋代,實物可見台北故宮藏之宋官窯天青瓷臂擱,形如半剖竹段,器底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隸書御題詩。因為瓷臂擱製作較刻竹木牙玉等材質方便,又可利用紋樣作飾,可惜因為是易碎常用品,損壞較多,傳世品相對較少。
磨墨時因研墨處沾濕,磨畢隨手放下,易弄污衣服、紙張、書籍,遂製墨床作臨時擱墨之用,明代墨床多見玉雕,瓷製者以清較多,皆作几案形,文人亦常將墨床擱筆及擱印章用。
硯屏始自宋代,傳説是蘇東坡、黃庭堅二人以硯中餘墨反光傷目,故製硯屏以擋之。硯屏之形制與屏風相同,唯形體較小,置於几案上,故又稱台屏,置於硯端,以障風塵,以免墨汁風乾、塵污。今日書室多有空調,已不用此物,但作為裝飾品或玩賞物,亦雅事也。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乾隆粉彩描金墨床)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