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熱愛玩瓷、藏瓷,但生性懵懂,只因器形精美,儨格又在能力範圍以內,所以購藏了不少所謂「洪憲瓷」,但可幸後來學習了製瓷,又研讀多了,才覺悟前非,知道寫「洪憲」底款的,不過是偽款民國瓷,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以後的民窰燒製;遂陸續送給收藏民國瓷的藏友,只留下極細緻的幾件,閒時玩賞。
1912年至1915年間,袁世凱仼民國大總統, 1915年12月袁氏竊國,翌年改元為「洪憲元年」。在此之前,除積極籌辦登基事宜外,尚効前朝褚帝,燒製「御瓷」,作自用及賞賜群臣,以及贈送予觀禮各國公使之用;遂於1916年効法前清督陶官制度,派郭葆昌為九江關監督兼陶務監督,至景德鎮督燒御器,造瓷四萬件。
左起:居仁堂款(二款)、郭葆昌款和洪憲偽款
効前朝燒製「御瓷」
當時前清御窰廠已解散,而洪憲亦並無重開御窰,其生產形式為相當現代之「來料加工」形式,瓷土選購當地瓷土,彩料尤其是琺瑯彩,用前清庫存,形制以雍、乾作品為藍本,僱工繪瓷,繪畫地點在湖北會館,而燒窰則由鄢得意,即鄢如珍主其事。當時僅燒製費用達140萬大洋。以當時通行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的「袁大頭」,折算成今天的購買力,大約花了相等於港幣二億元。今日二億元還不夠買一隻經過拍賣行策略性托價的瓷器,但二億元直接製作成本,在民初,卻是天文數字了。
郭葆昌(1867~1942),河北人,字世五,因家藏價值不菲之青銅觶,故齋名「觶齋」,亦因以為號焉。郭氏早年為北京西華門德聚成古玩店學徒,精通鑒賞清官窰瓷器之道,亦為收藏家。曾任河北邯鄲縣知縣,後為袁世凱總統府之「庶務司成」,即現在之總務。監燒洪憲瓷時,亦同時燒製一批署「觶齋」款之自用瓷器。因當時燒製洪憲瓷並非御窰,用同一設施燒製自用瓷,想亦不算公器私用,只是因利成便而已。其後改任故宮博物院瓷器鑒定委員,又兼營仿古古玩。郭葆昌除監燒袁世凱瓷外,此後亦監造過大總統馮國璋、徐世昌等民國元首之「御瓷」,可謂駕輕就熟了。
琺瑯彩三友紋搖鈴尊
底款定為「居仁堂」
因為袁世凱之辦公地點設在中南海居仁堂,居仁堂即清代慈禧太后修建之海晏堂,所以「洪憲御瓷」的底款首先定為「居仁堂」款。器形以故宮藏瓷為母本,有瓶、尊、杯、盤、碗及成套餐具;紋飾有山水、人物、漁樵耕讀、嬰戲、龍紋、梅蘭菊竹、各式花卉等;釉料有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爐鈞釉、單色釉等,盡皆秀美精妍。至於底款「洪憲年製」、「洪憲御製」或「洪憲元年」等所謂「洪憲瓷」,盡皆為偽款,為真正洪憲瓷所無,全乃民國以後仿製的。
郭葆昌歿後,後人遵其遺願,於1946年將藏瓷全部捐給故宮博物院;國民政府遷台沒有帶走,目前尚在北京故宮。前故宮研究員葉佩蘭女士在《談「洪憲瓷」與郭葆昌督造的瓷器》內亦証實郭葆昌家屬捐獻的、和解放後故宮收購的洪憲瓷,有琺瑯彩、粉彩及單色釉。款識有「居仁堂」、「頤壽堂」、「陶務監督郭葆昌謹製」,就是沒有寫「洪憲」字樣款識的。如此說來,我也算覺悟得很早了。
礬紅描金開光觀音瓶
近年身價直線上升
但民國瓷器與前朝相比,雖同樣潔白、細膩、瑩潤,但卻稍具現代氣息及特徵,胎骨細白,燒結度高,胎釉結合緊緻,造型規整。但因洪憲瓷真品與仿品都出自同一年代,同一產地,甚至可能同一技術配套,要辨別確有難度。但仿品雖雲精仿,始終是「克隆」,色彩一是過於濃艷,一是過於薄淡;畫工因為刻意摹倣,有些筆觸顯得不流暢,有美術基礎的瓷友,往往細看即可分辨一二,與真品相比,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近年,洪憲瓷身價直線上升,市場見大量「居仁堂」款瓷器,器形、紋飾、釉彩、釉色俱佳,惟畫工更欠功力,匠氣十足,瓷友拍場舉牌,宜慎之!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蘇州博物館藏居仁堂粉彩瓷)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