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春瓶之形制始自唐代寺院淨水瓶,定型於北宋,當時為儲酒實用器;其名稱來源雖不能確考,想必為當時酒名;時至今日,仍有多種美酒用「玉」、「春」作名稱,而其瓶型仍沿用。玉壺春瓶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之陳設瓷,歷千年各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之典型。玉壺春瓶頸部線條順暢,撇口溜肩,束頸垂腹,撇口部分尤其柔和,上細下粗,重心比梅瓶低,因此更具穩定性,比梅瓶更適合盛放液體。
清代初期是玉壺春瓶的全盛時期,大量燒造,而乾隆尤喜玉壺春瓶,清宮除製作此種傳統玉壺春瓶外,更大量製作按玉壺春瓶形態之創新官窯彩瓷,如大瓶、尊、轉心瓶等,則純作陳設用了。
雍正(左)和乾隆
清初的瓶頸較纖細柔美
其中「青花竹石芭蕉玉壺春瓶」,清代各朝官窰皆有燒造,其造型和紋飾,歷朝亦皆沿用。此瓶基本上是仿明永樂、宣德的作品。《道光二十二年大運琢器名數清冊》中定此品名為「宣窯青花芭蕉欄桿玉壺春瓶」,由此可證。
此玉壺春瓶瓶頸用上尖下濶之芭蕉葉紋裝飾,使腹部更形鼓脹,增加了由上至下的美感,而腹部則繪秀竹、芭蕉、洞石;成為有清一代官窰的長春品。既然歷朝都統一造型和紋飾,那麼,斷代便需要作比較了。
嘉慶(左)和道光
基本上,清初的玉壺春瓶較為纖細瀟灑柔美,晚清則瓶頸較粗,口沿外撇度加大,腹部較豐腴敦厚,瓶身普遍較前期略高。根據觀摩過的清代各朝玉壺春瓶,高度介乎28-30cm之間,其腹徑介乎18-19cm之間,底徑則介乎10.5-11.5cm之間,口徑一般為8.25-8.5cm,通高在28-29cm之間,其參差皆因為雖然在手工拉坯、利坯時有用遊標量度,統一標準,但歷朝審美觀點稍異,所用瓷土又不盡相同,燒製出窰時坯胎收縮,成品效果不可能一致。
晚清的畫工線條較粗糙
另外,畫工亦是斷代重要一環,清初時用「斧劈皴」、「披麻皴」等技法畫洞石,再加渲染,分水過度自然,筆觸細膩靈動,點染濃淡疏密有致,刻意追求永、宣青花的效果。
光緒(左)和宣統
晚期則以點染繪畫,立體感較差,線條粗糙生硬,畫工草率,尤其是草坪畫法,大而化之而已。究其原因,應該是清晚期官窰經費短絀所致。嘉慶一朝於15年內縮減官窰經費三次以迄停燒,至道光二十七年始復窰,但一年經費僅及乾隆時期的五分之一。品管及工藝水準自然相對下降。所以,目前此「青花竹石芭蕉玉壺春瓶」名品,瓷友追捧者,仍以雍、乾官窰為主。
我特別選緝各朝之「青花竹石芭蕉玉壺春瓶」圖片,配合以上淺析,供瓷友對照參考,請不吝指正。
圖:作者提供(頂圖左起分別為咸豐和同治時期的玉壺春瓶)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