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快到了,這幾天除在家中換上賀歲字畫外,尚找了幾件紅釉花器和供盤應應節。卻沒想到竟意外地找了一堆與紅色相關的陶瓷。 仰韶文化紅彩陶,表面用紅彩畫出絢麗的幾何形圖案,但這時的紅彩,只是一種天然紅色塗料,並非後來瓷器的紅釉,從紅彩陶到紅釉瓷,其中相差了幾千年。
宋代的鈞窯,就是用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鈞紅應是最早的紅釉,但可惜當時的釉料配方不夠精細,釉料含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呈色不夠純正,成品往往紅裡泛紫,或紫中透紅。 真正的紅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燒製的釉裡紅。釉里紅以氧化銅發色,屬釉下彩。以銅紅料繪畫後罩以透明釉,再以1300℃高溫還原焰燒成。這時的紅釉,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紅釉瓷器。但釉裡紅製作過程非常複雜,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若火候不到,會呈現黑、灰也,若窯溫太高,銅離子即從釉層中揮發逸出。因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所以無法大規模生產。筆者從前在《難成大器的青花釉裡紅》介紹過「釉裡紅」。 到了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才燒出純正的紅釉瓷器,謂之「宣紅」,其美舉世無雙。迄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礬紅為低溫色釉,以氧化鐵為著色劑,成色帶橘紅,色澤艷麗凝重;與用氧化銅呈色的宣紅釉相比,各擅勝場。之後有明一代再沒燒出媲美宣紅的紅釉瓷器了。 宣紅以後,紅釉無甚驚喜,迄清朝康熙時期,始有祭紅、郎紅、豇豆紅、金紅、珊瑚紅等新品種,極盡盛世輝煌。康熙時之祭紅,又叫霽紅,成器色澤勻厚深沉。當時清宮亦按明代延下來的傳統,設天壇於南城,地壇於北城,日壇於東城,月壇於西城;亦以瓷器作為皇家禮器,以藍釉瓷祭天、以黃釉瓷祭地、紅釉瓷祭日、白釉瓷祭月。所以當時紅釉便叫「祭紅」。 清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紅粉低溫釉,含金萬分之一,所以也叫「金紅」,呈也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它始於康熙,精於雍、乾之間。當時也有一種低溫鐵紅釉,燒成後釉色勻潤,媲美珊瑚之清美,故名「珊瑚紅」。乾隆時的珊瑚紅屬非常名貴的品種。 豇豆紅呈色多變,是康熙時的高溫銅紅釉。釉色淺紅,釉面有綠苔,顯得幽雅清淡,柔和悅目,引人遐思。豇豆紅是清代一個異常名貴的品種,從前在《淺談豇豆紅》和《八大碼》介紹過,不贅了。 還有就是鼎鼎大名的郞窯紅,郞窯紅釉是仿宣德祭紅燒製成功的品種,它比祭紅更加鮮麗,光澤更強烈,因為由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帶領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稱之為「郎紅」。郎窯紅亦是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還原焰中燒成,在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數要求很高,燒製極為困難,一窯百件成其一,成本十分巨大,故當時有云:「若要窮,燒郞紅」,故只有不計成本的官窯方可成其事。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仰韶文化紅彩陶)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