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瓷友歐遊甫歸,聞自拍場覓得數件名瓷,其形有若西洋奶壺而略長,說是桌上放醬汁的餐具。
我當然以先睹為快,孰知一見實物,不禁啞然失笑。此扁長船形把杯,畫工精純,既描金,又貼塑,中西風格,共冶一爐。以物論物,真瓷中佳作,唯此並非放醬汁的餐具,實為於17-18世紀流行於歐美的女用溺器,誤以廁具作餐具,貽笑大方之極也。
溺器,我國稱之為尿鱉,虎子,也就是夜壺,是過去男性冬夜常用之物。此物在我國已存在已逾兩千多年,今日時代進步,虎子已遭陶汰了。但儘管如此,我國古代除了男性虎子外,卻鮮聞有女性專屬的虎子。我找了很久,才找到小數博物館有陳列。
可能我國女性古代日常服飾及生活習慣與外國仕女不一樣,17-18世紀之交,西洋婦女已流行穿傘形硬裙,居家外出,如廁極不方便,需要時就以船形器放裙內,才不會弄髒裙子,之後女傭拿去清潔便了。這種西洋船形器,小巧優雅,製作精妙,除實用外,其藝術氛圍著實也不差,難怪讓人誤會。
這種西洋廁具,在歐美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而且還有一個特別名稱,稱之為 「Bourdaloue」。據說此便器得名與法國路易十四時代耶穌會傳教士路易•波德勞 (Père Louis Bourdaloue 1632-1704) 有關,據說此人能言善道,他的演說技巧,讓人捨不得錯過他講道的任何一個字。據說女士們穿著傘形硬裙作聽眾,碰巧有內急,當時教堂和劇院沒有廁所,佈道期間,傳教士也沒有休息。這種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便攜式有把溺器,便是當時女性應用之物。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可也。
其實專為女性設計的「Bourdalou」,非常漂亮。由彩陶或瓷器製成,用花卉或彩繪通景為紋飾。更多更是描金、鎏金的人物故事。「Bourdalou」應該是專為女士出行而設計的,當時甚至在宴會上,西洋仕女可攜之往密室應用。聞當時女傭攜出攜入時,還有專用皮套的。
因為「Bourdalou」流行,本來是明末清初的外銷瓷,而今日台北故宮有相類藏品仍稱之為「把杯」,因為實不知其真正用途也。但因康熙時的《禁海令》,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的瓷器貿易遂全面停止;荷人轉而向日本訂購瓷器,所以後來「Bourdalou」也頗多日本燒造的。當時歐洲各王公富豪亦擁有大量日本陶瓷,其中法國的孔代親王 (Prince de Condé),在血缘上,孔代家族是波旁家族 (Maison de Bourbon) 的旁系,當時擁有「尚蒂利陶瓷廠 (Chantilly Porcelain Manufactory) ,所以索性在1725-1792年間尚蒂利亦生產了大量的「Bourdalou」,此時法人已把這廁具完全藝術化了。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17-18世紀中國燒製的外銷女用溺器)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