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彩」又稱「琺華」或「琺花」,是我國別具風格的民窯器,元、明時在山西一帶燒造。法華彩的裝飾方法吸收了山西壁畫所採用的勒粉彩繪。先在坯胎上用特製帶管的泥漿袋,一邊擠壓泥漿,一邊在胎上勾勒凸起的圖案輪廓,然後用黃、綠、藍色釉料填彩,燒製工藝源自琉璃工藝,但釉色比琉璃器更純正;以硝酸鉀為助溶劑,低溫燒結,成器晶瑩潤澤,色彩濃豔,立體感強,凸線刻畫細膩,藝術視覺效果更為立體。晚明以後,江西景德鎮亦有仿製,唯之後則無燒製了。
在英國瓷器重鎮史篤城 (Stoke-on-Trent) ,摩哥夫 (Moorcroft) 算是較年輕的一代,但在陶瓷界的地位和其成就,卻又可與其他名牌互相輝映,平起平坐。我多年前旅英時首遇摩哥夫瓷器,就有驚豔之感,山西、史篤城兩地相隔11,443公里,時空相隔600年,史篤城摩哥夫居然就是山西法華彩的英國版!當然,現在摩哥夫的凸線勾勒,也不用泥漿袋,已改為噴泥小管畫筆了。 摩哥夫的起家,事緣在1897年,24歲的威廉‧摩哥夫(William Moorcroft)應聘當了麥肯泰陶瓷廠 (James Macintyre & Co. Ltd.) 的設計師,他第一年便設計了一個名為「花世界」 (Florian Ware) 的凸線陶器系列,便一鳴驚人,光芒四射,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1904年的世界博覽會 (World’s Fair) 及聖路易士國際展覽會 (St. Louis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上獲得了金獎。當時當摩哥夫聲名大噪。所謂功高蓋主,他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掩蓋了麥肯泰陶瓷廠的其他製造業活動,最後導致於1912年互相終止僱傭關係。摩哥夫逐於翌年自立門戶。 摩哥夫當時以生產中價餐具為主,但同時亦不忘初心繼續發展他的手工藝術陶器作品。當時瑪麗皇后極欣賞他的作品,便予以皇室授權,摩哥夫聲名大噪。俟1945年威廉‧摩哥夫去世前,他的大兒子華達‧摩哥夫 (Walter Moorcroft) 才接手並繼續發展。當年頒給他爸爸的皇家授權,於1946年重新頒發給他本人,後華達於1987年退休。 摩哥夫自開始設計了「花世界」凸線琺華彩後,歷年歷任設計師皆奉此為圭臬,大膽運用紅、藍、金琺瑯彩手工裝飾。又設計以小管勾勒凸線的技術,又從低溫釉改為使用令色澤效果更鮮豔的高溫釉料。 摩哥夫雖然歷任甚多設計師,但愚見認為能把摩哥夫琺華彩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只有幾位。其一是吐雲‧摩利士 (Talwain Morris 1865-1911) ,是一位多產的書籍版本設計師、藝術裝飾設計師、陶瓷藝術家,活躍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格拉斯哥風格的傢俱,金屬製品和書籍設計而聞名全英。 另一位是莎莉‧桃芬 (Sally Tuffin) ,她是英國時裝設計師和陶藝家,1960年代英國名牌服裝「青年震動」(Youthquake) 的設計師,她的丈夫李察丹‧尼斯斯 (Ricard Dennis) 當時是摩哥夫的股東。 當然現任設計師1976年出生的愛瑪‧波申士 (Emma Bossons),也是一位天資聰敏的陶瓷藝術家,她源源不絕的靈感又把摩哥夫帶進一個新紀元。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拍場上所見摩哥夫拍品)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