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石灣公仔

2019.01.03 18:05 生活 黃艾

石灣素有「南國陶都」之譽,清代時石灣陶業已非常發達,繁榮時期,從事陶業者就有六萬多人,當時業界有組織行會,陶業行會始創於明嘉靖年間 (1522-1566年),這是石灣陶業興盛的時期,一則防外人濫入,二則協助會員解決困難。傳聞自天啟年間 (1621-1628年) ,陶業便已訂立行例了,最初石灣陶業只分為八行,到清代有廿二行,至民國發展至三十六行,到新中國成立後,行會始自然消亡。當時「石灣公仔」業者歸屬「古玩行」,堂名「同慶堂」,又稱「公仔行」;顧名思義,就是塑作石灣公仔的行當。而與石灣公仔有極大關連、以塑作廟宇屋脊戲曲人物為主的屋脊塑像,台灣稱之為「南燙」 ,也就是「南方的燙樣技術」之意。這種工藝,日人稱之為「交趾燒」(Koji Yaki);歐美則稱之為 「Cochinware」;卻不歸屬「公仔行」,而是歸屬於「花盆行」下,堂名「陶藝堂」。當時兩個行當都有會眾千人。

清代「抓背瘦骨仙」(左) 及「高士」(右)

清代「抓背瘦骨仙」(左) 及「高士」(右)

傳統上燒製石灣陶作以龍窯為主,龍窯多依山而建,形態如一條巨龍,宛然而上,故名「龍窯」,窯的傾斜設計方便燒製時順應火勢。石灣人舊稱「窯」為「灶」。位於佛山市石灣鎮高廟路、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便是當時的一座「龍窯」。「南風古灶」歷代不斷加建,例如現在的煙囪便是近代建成的。現時窯體總長37.8米,窯身牆體外寬6米,內寬平均2.3米。窯面有火眼34排,每排5個,每排火眼有一下火,所以共有34下火。這些火眼是燒窯時投放木柴的入口。窯側有四個供陶品進窯出窯的灶口。
民國「童子觀魚」水洗 及 紅釉變「達摩」像 (右)

民國「童子觀魚」水洗 及 紅釉變「達摩」像 (右)

根據建國初期廣東省文物局、廣東省博物館、佛山市博物館等對石灣和陽江等古窯的考古報告,證實石灣大帽崗是一處唐、宋窯址,陽江窯是北宋窯;而佛山石灣窯的年代,不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明代,而亦是唐、宋窯址。這樣一下子便把「石灣公仔」的歷史推前了幾百年了。
清爐鈞窯橄欖瓶 (左 ) 粉藍爐鈞窯梅瓶 (右)

清爐鈞窯橄欖瓶 (左 ) 粉藍爐鈞窯梅瓶 (右)

「石灣公仔」為二次燒成之低溫釉器,其製作工藝與其他陶瓷作品沒兩樣,唯成形不用模具,全憑匠人一雙巧手,捏、推、塑、貼、刻、劃;把泥工轉化成胎壁較厚的三維雕塑;陰至半乾,然後將內膛掏空,燒製時方不存氣爆胎。完全乾燥後,以1100°C 燒成素胎,再上彩釉,以低溫800°C 燒結。石灣公仔釉色鮮明,胎釉渾厚樸實,五彩斑斕。又常帶流淌、窯變;釉色變幻無窮,原來色彩豔麗的奧秘,不在於釉料純正,而在於使用複雜的灰釉和礦物釉原料和配料,如稻草灰、桑枝灰、碎玉石、河泥、玻璃、鐵末、錫片、銅末等等。石灣窯在明末至清初時,又以仿鈞窯著稱,就是我們熟知的「爐鈞窯」,世稱「廣鈞」和「佛山鈞」。
70年代「甲午風雲」(左) 80年代「北帝」(中) 90年代「貞觀之治」

70年代「甲午風雲」(左) 80年代「北帝」(中) 90年代「貞觀之治」

「石灣公仔」歷來都是由民窯生產,創作方式不受拘束,自成一格,而且題材廣泛,多從生活取材,具有濃厚的民間氣息。造型生動傳神,不論人物、動物,都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極少雷同,非常藝術化。例如自明、清至今,歷代藝人塑造了無數佛像、歷史人物、戲劇人物的雕塑,面貌長相,雖然大同小異,但神韻、細節,卻各具特色,絕無相同。這是歷代藝人們各自表達自己的藝術風格,絕不互相抄襲,這正正是石灣公仔的傳統特色。而且石灣公仔,常常以紅、白陶土混合使用,塑做了與國內其他窯口一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雖然石灣公仔歷史悠久,但很奇怪,在市場上百年的古董難求,幾近於無。而拍賣行上拍的石灣公仔亦為數不多,近十年國內大型拍行始有近代石灣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上拍,當然價格都無法進一步突破。
「南風古灶」龍窯及窯面火眼

「南風古灶」龍窯及窯面火眼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清代石灣綠釉獅一對)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