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樞紐,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其中一站。當時除作為中國陶瓷入口港外,亦作為轉口港,轉運到中東和非洲一帶。 印尼民間出土的中國瓷器,以青瓷、白瓷,以及青花瓷為主;而事實上,宋代時福建德化窯的白瓷已經銷往印尼了。在蘇門答臘 (Sumatra) 的棉蘭 (Medan) 近郊發掘出大量中國宋、元陶瓷,其中就有不少是德化窯的白瓷,現都收藏在印尼雅加達的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內。
印尼除大量進口中國陶、瓷器外,它本身也製陶,印尼陶瓷批量生產始自十八世紀上半葉,來自廣東和福建的客家移民,大多在西加里曼丹 (West Kalimantan) 當礦工開採黃金;也有在蘇拉威西 (Suilawesi) 邦加島 (Bangka) 和比利頓 (Biliton) 開採錫礦的;其餘的就在距離日惹 (Yogyakarta) 東南約三十公里的山口洋 ( Singkawang) ,燒製陶瓷,產品風格受中國影響,其燒窯技術也承襲中國,以手拉坯,又按中國瓷窯形式創建了隧道式的龍窯 (印尼語 Tungku Naga) ,生產以赤陶為主的器皿,小至茶具,大至瓶、罐等等。當時除山口洋外,西爪哇省 (West Java)、中爪哇省 (Central Java) 和西努沙登加拉省 (West Nusa Tenggara) 各地,都有生產陶器。 其實在此之前,印尼的「滿者伯夷」 (Majapahit) 赤陶器已名滿天下,今日歐洲古陶瓷藏家特別喜愛。「滿者伯夷」 (Madjapahit) 是十三世紀時東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國,位於今日泗水 (Surabaya) 的西南,《元史》稱為「麻喏巴歇」,《明史》稱為「滿者伯夷」。從1293年至1500年,滿者伯夷王國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峇里島。於西元1350年至1389年間,國王哈蔭‧烏魯克 (Hayam Wuruk) 在位時,勢力達到巔峰,其領土範圍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菲律賓、東帝汶。 印尼陶工,傳統上以女性為主,迄今亦然。印尼女性一律穿傳統服裝沙籠,當坐著拉坯時,無法以轉盤放兩腿之間,而按照伊斯蘭教教義,女性亦要坐得端莊,所以印尼女工拉坯時,不坐正中,而是側坐於轉盤旁邊,所以轉盤無法用腳撐,也不用手撥,而是用承軸木輪置於右側,木輪直徑約40cm,厚度約6cm,用強力棉繩與轉軸成45度角,一側連接到竹架上作為支撐,另一側繫緊連接踏杆,工人側坐,以左腳踏杆,向前用腿向上推踢,扯動轉盤,其原理與拉繩手工鑽的道理同。這種轉盤比普通的快三倍,唯一缺陷為拉動轉盤和斜坐不利於生產大尺寸的物體,一般最大只產生約 30cm高的產品。此種所謂「扯線轉盤」的裝置和技術,全球唯印尼獨有。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印尼國家博物館藏出水明代瓷器)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