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在唐代以前,大多席地而坐,家具多低矮,例如「憑几」便是,俟後才發展出配合垂足而坐的家具,例如桌、椅等。唐代婦女的坐具,參看唐周肪的《宮樂圖》,貴婦座下的是月牙櫈,較矮而櫈面略有弧度,極符合人體工學。而又有作腰鼓形的櫈,是戰國以來婦女薰香取暖用的坐具,唐代稱之為「基台」,當時流行在坐具上覆蓋繡帕一塊,故又稱「繡墩」。「墩」者「櫈」也。
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宋畫《卻坐圖》,便清楚知道當時的坐墩大而厚重,迄明、清,繡墩已完全成為一種坐具,為櫈子中較小巧者,亦發展出不同的材質,例如竹木石等;唯不可思議者,乃古人居然大膽使用易碎的淘瓷作原料,燒製出造型靈秀,但釉面多采多姿的坐墩,稱之為「涼墩」。明、清時繡墩的形狀進化到比前朝小巧,又輕盈,造型更千姿百態,座面有圓形、六角形、海棠形、梅花形、瓜棱形等等。墩壁有開光、鏤空、彩繪、雕塑、鼓釘、起棱、出筋等等。而釉面有單色、彩繪、青花、粉彩、法華彩、五彩等等。「涼墩」始見於元,盛於明、清。 宋、元時期的繡墩,此明代的大,而清代的繡墩,造型上又較明代俏瘦,顯得秀雅纖巧,宋元明的繡墩,幾乎都是傳統的圓形,而清代則衍生出如上文所述之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等。明代的坐板,凸起如蒸好蛋榚一樣微拱,而清代的則幾乎千篇一律是平板坐面。而墩壁、釉面、紋飾方面,清代更是萬花競放,不論官窯民窯,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今日能想像到的品種,當時已應有盡有。 瓷繡墩算是收藏的一個特殊類目,頗受瓷友欣賞,大拍賣行上拍的數量亦日漸增多,市場上也常有品相極佳的瓷繡墩出現,價錢大都在可接受範圍內。唯瓷繡墩的收藏屬性,卻有點尷尬。若云屬家具,藏家卻大都著眼傳統木製家具;若納為雜項,藏友又嫌不能常親炙把玩;倘歸類瓷器,瓷友大多屬意瓶、罐等琢器。所以其地位始終還比不上其他瓷器。 我在印尼日惹皇宮 (The Royal Palace in Yogyakarta) 御花園內,看到隨處擺滿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攜來之青花繡墩,不下二三百隻,皆用作花盆座或納涼坐具。可能這位「蘇丹」,是我知道僅有的一位瓷繡墩大藏家吧。我回來亦東施效顰,把家中的幾件繡墩,充作器座。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清代雍正小繡墩)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