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天主教在中國活躍傳道的有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方濟各會 (Ordo Fratrum Minorum) 和耶穌會(Societas Iesu),但以耶穌會和中國關係較密切,以及對科技、藝術影響較深。順治因德國耶穌會教土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 治好母親孝莊皇后及當時的未婚妻、後來的皇后博爾濟吉特的病,因而信奉天王教,後來才改信佛教。湯若望也曾仼順治的欽天監,北京宣武門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南堂便是他蓋的。
耶穌會會徽
在康熙二十二年 (1683) 進呈琺瑯器給康熙的,也是耶穌會教士,後來於康熙二十六年寫信回國要求輸入更多琺瑯器給朝廷的洪若翰 (Jean de Fontaney) 和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來華指導煉釉及畫琺瑯彩瓷技術的陳忠信 (Jean Baptiste Gravereau) ,二人都是法國耶穌會的。但在康熙末年由於教廷禁止教友拜孔及祭祖,遂發生所謂「禮儀之爭」,康、雍、乾、嘉都禁教,但耶穌會訂製瓷器不斷,而清廷仍留用一批耶穌會士擔任學術、工程和藝術工作,國人都熟悉的三朝宮廷畫師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 也是意大利耶穌會的。
道光矾紅IHS聖體罐底款(圖左)和嘉慶墨彩耶穌受難紋茶杯碟一套。
耶穌會瓷在歐洲作專題收藏
耶穌會在中國陶瓷外銷,也佔一席位,但談外銷瓷的,往往也忽略了。其實在歐洲,「耶穌會瓷」 (Jesuit ware) 是一個專題收藏項目,除私人收藏外,博物館以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和法國集美東方美術館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 最多,澳門博物館 (Museu de Macau) 也有收藏了一個系列。
同治青花IHS蓋罐
天主教自明末傳入我國,耶穌會已存在,但在十八世紀中葉,法、西、葡君主懷疑他們秘密結黨,影響皇權,遂向教廷施壓,教廷在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 宣布解散耶穌會。耶穌會從明末1540年 (嘉靖四十年) 成立,到清初解散,總共在中國服務了190年。1814年 (嘉慶十九年),教皇庇護七世 (Pope Pius VII) 重新恢復耶穌會,所以耶穌會自萬曆、嘉靖開始為教區訂製瓷器,到嘉慶、道光再度訂購,中間停了43年沒有燒製耶穌會瓷。今日市場所見,以嘉、道為多。
1780年耶穌受洗茶葉罐(圖左)和乾隆青花IHS聖體罐
由於耶穌會早期到亞洲傳教是由葡萄牙國王贊助,為了配合耶穌會在中國及其他東亞國家的傳教活動,所以葡萄牙人向中國租借了澳門作為遠東的中心,早期耶穌會教士都是先到澳門,才入中國。但法國耶穌會十七世紀末時在法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 的支持下,由法王直接選派法籍傳教士來華,逐漸形成另一股勢力。所以當時在華的耶穌會教士分兩派;例如郎世寧雖然是意大利人,但屬葡萄牙派,同一時期的法籍宮廷畫家王致誠 (Jean-Denis Attiret) 卻是法國派;但兩派都對中國瓷藝有重大影響。
道光五彩天使纹撇口瓶
耶穌會瓷又名葡國殖民地瓷
耶穌會瓷都以耶穌會的徽章IHS做主題紋飾,IHS是拉丁文「救世主耶穌」(Iesus Hominum Salvator ,即英文Jesus Savior of Men) 的花押縮寫,上面一把十字形的劍是代表捍衛教會的意思。
耶穌會瓷裡其中有一套23cm直徑的乾隆淡墨彩描金大盤,一套四隻,紋飾為盤心分别繪耶穌生、受難、復活、昇天四圖,盤邊以鳶尾花圍繞,局部描金,非常精美。淡墨彩,法語叫做en grisalle ,在歐洲屬名貴品種;但四隻齊全則極罕見,尤其是「昇天」更稀,瓷友外遊如遇之,不容錯過。澳門博物館亦只藏有「受難」、「復活」二款而已。其中耶穌受難圖,十字架上有INRI字樣,即拉丁文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即「那撒勒耶穌,猶太人之王」之意。
乾隆墨彩描金耶穌誕生紋茶葉罐
在明、清海禁時期,經葡萄牙人利用台山上川島 (葡人稱之為聖若翰島Ilha São João)和澳門轉運以瓷器為主的商品,當時,耶穌會瓷外銷,便是通過這個管道,主要銷往亞洲包括澳門在內的18個葡屬地區,加上大西洋、南美洲6個,以及非洲22個殖民地教區使用,可知當時只是葡萄牙的市場,已經非常龎大。所以耶穌會瓷,現在歐洲市場上,有時也叫做Portuguese Colonial ware,即「葡國殖民地瓷」。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乾隆墨彩描金耶穌受難、降生、復活大盤)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